建築設計界亂象!砸錢買國際大獎 鍍金變「臺灣之光」

世界第一大建築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臺灣人希望擠進的國際舞臺。記者陳宛茜/攝影

近期有設計師以「臺灣唯一受邀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爲名,向政府申請到近四百萬元高額補助後,遭踢爆參加的展與世界第一大建築展無關,此事件僅是近年建築設計界花大錢參加各種靠報名費賺錢的國外獎項或展覽,以「外銷轉內銷」後,製造「臺灣之光」假象風氣下的冰山一角。

教育部以得國際獎項作爲學校績效指標,教授憑指導學生得國際獎項累積升等積分,還有地方政府把公共工程拿國際獎項當KPI,再吸引媒體報導得國際建築、設計獎項的「臺灣之光」,卻不管所謂的「國際大獎」,多隻是某國的地方獎項,或僅靠報名費賺錢的買獎型獎項。但「創造臺灣之光」風氣下,建築師、設計師、建築設計系所學生趨之若鶩。

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表示,國際間出現一種被業界稱爲「付費獎」(paid award)或「虛榮獎」(vanity award)的獎項。這種獎項報名費驚人,但「報名即得獎」,參加者付費就能打造輝煌履歷、鍍金成「國際咖」,之前石虎設計師風波中便出現此類「國際大獎」。

建築評論者阮慶嶽觀察,近十年臺灣公共工程和學界吹起「拿國際大獎」的風氣,卻未搞清楚這些獎項的分量,認爲只要是歐美日獎項,就屬國際大獎。但一個國際設計獎獎項繁多,加上學生獎項屬鼓勵性質,並不難拿。由於該獎項的報名費破萬,臺灣每年報獎數量名列前茅,甚至促使該獎項來臺灣設辦公室。

另一種創造臺灣之光的招數爲「打工者變設計者」。例如二○一二年倫敦奧運前,一位臺灣建築師自稱是倫敦奧運主場館設計者,媒體爭相報導,驚動他的前公司Populous(原爲HOK體育建築設計公司),來函要求下架相關報導,指這位「臺灣之光」只是曾擔任該公司的建築師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