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曾在日記中痛罵這三人:若不是這三人,不至於敗退臺灣!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

蔣介石一生機關算盡,晚年卻敗退臺灣,還將責任推脫給這三人。

蔣介石曾位居國民黨軍政最高領導人,擁有最有利的條件,然而他卻沒能好好利用,卻最終落得大敗於我軍,不得不躲去臺灣,苟延殘喘。

而他在晚年的日記中,仍然沒能正視自己的一生,反而將他失敗的原因歸結於這三個人,他們真的應該爲蔣介石的失敗背鍋嗎?

蔣介石,於1887年出生於浙江奉化,父親蔣肇聰繼承祖傳鹽鋪一生經商,蔣介石童年生活優渥。

幼時,蔣介石便在私塾讀書,每日誦讀經史子集。

1906年,他於龍津中學堂畢業,不久之後出國留學,前往日本學習軍事理論知識,這年年底便回國。

1908年,他加入同盟會,所謂同盟會,即中國革命同盟會,是全國一次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主要領導及代表人物就是孫中山。

1910年6月,蔣介石還在日本振武學校炮兵科學習,好友陳其美將其引薦給孫中山。這一年是他人生最具轉折性的一年。

正是這次引薦改變了他的一生,這時的他意氣風發,受到孫中山重用,事業如平步青雲。

憑藉着孫中山的器重和軍事理論的基礎,蔣介石卻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雙十協定“,抗日戰爭結束以後,中國人民由衷的希望建立一個新的中國,1945年,中國共產黨接受國民黨派邀請,以周總理爲代表赴重慶與國民黨和平談判。

然而國民黨口頭承認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建國基本方針”,共產黨爲了早日形成國內統一和諧的局面爲此而做了很多讓步。

“雙十協定”剛簽訂沒多久,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就搖身一變潑皮無賴,不承認和談,才定下的協議轉眼就翻臉不認,全國內戰爆發。

原來他早就做好了內戰的準備,於是假意和談,爲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有趣的是,在二戰諸多領導人之中,蔣介石有一個堅持了很久而且每天都在進行的活動,那就是寫日記,歷史已經成爲過去,但我們可以從他的日記中對他有一個認識。

從1915年到1972年,共計57年。目前蔣介石的日記已屬“國史館“所有。

他的日記已經不僅是他個人精神生活的濃縮,也是我們瞭解他很重要的一個渠道。

在蔣介石的日記中,可以說是將反省做到了極致。

甚至他的日記就可以稱爲“反省日記“,他批評自己的日記內容都可以成書了,批評自己比批評別人更狠。

例如對於痛失大陸這件事,蔣介石一直都耿耿於懷,日記中最多出現的字眼就是“愧悔無地自容”“幾無面目見世人”等。

凡此種種,蔣介石都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對。

但悔恨歸悔恨,蔣介石本人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意見,悔恨過後,又會繼續把自己的錯誤推卸到別人身上。

對於蔣介石的評價,外界幾乎沒有好評。在政界,他出了名的多疑、小心眼、喜歡越級指揮,其政治手段和獨裁專政也遭到批評。

比如晚年他就在日記中批評這三個人,認爲要不是這幾個人,自己也不會敗退臺灣。那麼,這三個人究竟是誰呢?

2

蔣介石無奈退守臺灣,晚年卻在日記中,痛罵是這三人導致他慘敗。

那麼,究竟是哪三個人能讓蔣介石如此深惡痛絕?

第一個是馬歇爾,他因爲“馬歇爾計劃”被大家所熟知。

馬歇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如“火炬計劃“、”霸王行動“等。

1945年,在共產黨與國民黨內戰爆發之前,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察覺到亞洲戰場的不穩定。

看到眼前的世界局勢不免擔心如果內戰真的爆發,肯定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影響。於是杜魯門便讓自己的親信馬歇爾前往中國進行調解。

一開始蔣介石對於馬歇爾的到來表示祝賀,將馬歇爾迎爲座上賓,並設宴款待。

但他生性多疑且自大,完全沒有把馬歇爾的調解放在心上。

他認爲馬歇爾此行也暴露了美國的壞心思,那就是把國民黨當作武器,想利用國民黨擊潰共產黨。

這樣一來,中國內部就會逐步瓦解,變成第二個朝鮮。如此一來,美國如果逐個擊破就很容易了。

與此同時,馬歇爾這次訪華,就是在變相輕視國民黨的力量。

1946年,馬歇爾爲蔣介石政府制定了臨時組織法,希望可以在維護中國內部穩定的同時牽制前蘇聯,穩定亞洲局面。

但此次前往中國後,他發現雖然國民黨看似武裝齊全,軍事力量強大,掌握大部分政權。

相比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內裡其實一擊即潰。

但當時美國確實把國民黨當作自己人,所以馬歇爾只能對蔣介石施壓,希望他能主動與共產黨和談。

野心勃勃的蔣介石與他發生分歧,他甚至指責馬歇爾的國共軍隊混編計劃完全是異想天開,於是兩人一拍二散。

蔣介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若本身無定見,不僅誤事,且足以召亡國之禍也“,認爲自己不能聽信馬歇爾的一面之詞,要有自己的判斷。

和談計劃失敗後,他也緊鑼密鼓的籌備新的計劃,奈何國民黨本身經不起考驗,它的失敗是必然的。

多年後,蔣介石仍心存芥蒂,認爲馬歇爾的《中國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阻礙了自己的革命計劃。

如果不是因爲和談計劃,共產黨也就沒有充足的時間籌備戰爭,國民黨也不會失敗。

第二位是前蘇聯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斯大林對於蘇聯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當時是家喻戶曉的偉人。

蔣介石與斯大林的過節在於:求而不得。

原來蔣介石早在日本投降之前, 就已經預感到自己很難憑一己之力將其擊敗。因此,找到一個軍事老大哥就顯得尤爲重要。而斯大林就是自己最好的靠山。

斯大林雖然支持共產黨,但起初他很看重蔣介石的能力,認爲他以後會大有作爲。因此當蔣介石提出要與自己合作時,斯大林選擇欣然接受。

1945年8月14日,斯大林和蔣介石簽訂了友好條約,表面上是對雙方有利,然而對於國民黨而言,卻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因爲自己黨派的小利益而不要國家的臉面。

條約中提到:蘇聯政府會爲國民黨提供一切必要的軍事及其他援助,同時強制要求中國外蒙古獨立。蔣介石以爲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穩坐高位。

卻沒想到1947年後,蔣介石的革命事業遭遇滑鐵盧。

在連續三次敗仗後,斯大林意識到蔣介石已經不能爲自己所用,於是單方面撕毀了條約,況且1945年時外蒙古就已經按照《同盟條約》,通過投票的方式將外蒙古劃分給了蘇聯。

蘇聯也自然而然的與共產黨站在了統一戰線,斯大林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這是必然的選擇。

但蔣介石多年後依舊將自己的錯誤歸結於斯大林的“背叛“,認爲如果斯大林給自己提供軍事援助,也不至於最後敗退臺灣。

那麼,最後一位被蔣介石寫進日記裡痛罵的是誰呢?

3

蔣介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晚年在日記中對這三個人進行大肆批評。

第三位讓蔣介石寫進日記裡痛罵的,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李宗仁。

李宗仁和蔣介石的故事由來已久。

李宗仁是國民黨“桂系“將,在知名的臺兒莊戰役和北伐等戰役中表現突出,蔣介石與李宗仁是多年的戰友。

蔣介石看到了李宗仁的軍事才華,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李宗仁會打仗,而自己善於用兵。

很快,李宗仁成爲了他的左膀右臂,爲他打了不少勝仗。蔣介石爲了讓李宗仁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消除對自己的疑慮,還和他成爲結拜兄弟。

但李宗仁並不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他會打仗,更有自己的想法。

在蔣介石身邊待久了之後,他意識到蔣介石並沒有把自己當作心腹,在蔣介石眼中,自己只不過是他的工具。

1931年,蔣介石邀請海陸軍司令部與他共進晚餐,不但沒有邀請自己的心腹還將其軟禁。這一切李宗仁全都看在眼裡。

他發現蔣介石生性多疑,說不一定下一個就要懷疑到自己頭上了,便離開了蔣介石另尋他路,前往廣東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基地。

蔣介石得知自己的心思被戳破後惱羞成怒,決定前往廣州和李宗仁交戰。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這一仗最終也沒打成,從此他倆成了死對頭。

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屢屢戰敗,美國看到眼下蔣介石回天乏術,便想讓國民副總統李宗仁接替蔣介石。

美國不但不支持自己,還暗中挑撥自己與桂系軍隊的戰爭,蔣介石十分生氣,但自己連敗後元氣大傷,只能帶着一衆殘兵敗將與李宗仁交戰。

當時的李宗仁決定與蔣介石軍隊一決高下,派出四十萬大軍,蔣介石如落水狗般接連受挫,遭遇三次下野,1949年,他迫不得已向李宗仁求饒。

後來蔣介石虛假的緩和之計被毛主席拆穿,迫於各方壓力,他被趕下臺。

4月,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政府徹底覆滅。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蔣介石還是死心不改,居然在臺灣以國民總統身份復職。

蔣介石依舊耍無賴,認爲如果不是因爲李宗仁逼得自己下野,如今也不會敗退到臺灣,落得如此下場。

總的來說,蔣介石國民黨派的覆滅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蔣介石出身於專業軍事學院,他學得更多的,是專業炮兵知識。在軍事問題的思量上,他是多有欠缺的。

而且他是着眼於細節的人,許多問題他都願意親力親爲,與此同時,他經常把重點放在一些細枝末節上。

他更多的是屬於拿捏人心上有 優勢,在地方軍隊打仗時,常常利用金錢收買敵軍軍官等。然而這樣的小聰明只能勝在一時。

其次,在用人方面,蔣介石雖然看重對方的軍事才能,但相比毛主席唯纔是用的特點,他用人的目光多在“黃浦浙江“一帶。

不得不說,他的用人之道十分狹隘,在他眼中,任用私人,強調個人恩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他是依靠”黃浦系“而起家,唯親、唯私的用人方法,隨意性很大,一方面有時的確是提拔了一些人才;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制度保證,引起他人的不服,最後造成衆叛親離。

另外,周總理提及蔣介石時,評價道:作爲一個戰術家,他是拙劣的外行。

他總是喜歡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無所不能的戰略家和戰場指揮專家。

比如,1927年的武漢戰役中,蔣介石親自帶領一個師,在其他軍隊失敗後緊接着進攻。

他把全部力量都用於進攻敵人的防禦工事,於是這個師就失敗了,同樣的錯誤在南昌再次重現。

縱觀蔣介石的一生,他因機遇與能力得到孫中山重用,在軍事學校經過了專業的學習,如果他願意遵守孫中山是三民主義,不沉迷於權力之爭,或許他會收穫一個好名聲。

奈何他心比天高,但心中卻絲毫容不下老百姓,而且他本人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任人唯親,還喜歡越級指揮等問題,也就註定了無法走得更遠,失敗也是他必然的結局。

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還要將自己的過錯推脫到馬歇爾等人身上,而忽略了國民黨派系鬥爭,以及他本人的錯誤,實屬不應該。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