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局者妄想成爲整合者

(圖/本報系資料照)

郭臺銘在啓動連署作業的同時,公佈與之搭檔的副手人選爲賴佩霞。由於曾是知名藝人與現爲常接觸民衆的心靈講師,賴佩霞華麗登場時的熠熠星光,確實成爲討論話題。但值得玩味的是,郭臺銘的發言人在公佈副手人選前夕,卻又公開表示說「隨時可退」也會納入選擇副手的考量,這讓在野整合的難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民主文教基金會日前發佈在郭臺銘宣佈參選後隨即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不看好在野3位參選人能夠整合成1組候選人的比例高達68%,其中認爲可能沒機會者佔43.2%,而認爲完全沒機會者則佔25.1%。當再追問在野3人之中,誰是整合的最大障礙時,認爲是郭臺銘者則佔相對多數,比例爲32.6%,侯友宜和柯文哲分佔14.7%和18.6%,34.1%未表態。

郭臺銘宣佈獨立參選後,外界普遍的質疑是,他的參選恐怕只會製造「保送賴清德」的結果,對此,郭臺銘曾經迴應「我有那麼笨嗎?」然而,上述民調執行時,選民無論是否能夠評判郭臺銘參選的真實目的,但應與在國民黨完成徵召參選人後,郭董表現出了「背棄承諾」的矛盾態度有關。

同時,固然侯友宜的民調支持度一直未見顯著的提升,鼓舞了郭臺銘宣佈參選,但因郭董已給人有「霸道總裁」或「工商梟雄」的刻板印象,所以他的參選既被認爲是來「攪局」,更是在野陣營整合的障礙。

雖然郭臺銘按照參選時程公佈了搭檔競選的副手人選,但因賴佩霞同時具有美國國籍,依法至遲須於11月下旬前完成放棄國籍手續,才趕得上登記。依美國常規辦理覈定放棄國籍所需的時間而言,幾乎可認定賴佩霞不可能成爲候選人。此一情形,凸顯了郭董決定副手人選之草率,竟然忽略了具雙重國籍者不得擔任絕大多數的公職。

有鑑於此,郭臺銘的參選是否只是虛晃一招?隨着藍、白陣營的整合似乎有了眉目,這樣的操作對郭臺銘而言,是否形同預先鋪設轉身的下臺階?同時,也對鴻海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和資產,確保不至於受到政治力的干擾而受損。

從前述民主文教基金會的民調結果來看,郭臺銘和賴清德確實普遍被選民認爲有相當能力重振臺灣經濟,其中賴清德在這方面最獲認可的原因,是因爲有着民調上的「月暈效應」,即賴的整體形象被投射到任何政策議題上,都認爲他最有能力處理。

因此,在此民意氛圍下,無論是侯友宜或者是柯文哲,可思考更積極將選戰導向爲政策議題的競爭,擴充選民對其於經濟政策上的認同感,這纔有助徹底跳脫「整合障礙」的難解泥淖。(作者爲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