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劃」 靜宜學生馬來西亞助地方創生

靜宜參與學生到國外實習形同將課程實體化,實際運用所學,利用專長協助地方創生、發展故鄉村落。(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學生協助當地業者找出自己的特色,將產品標準化、精緻化及禮盒化,他們利用專業力,協助當地發展文創商品!(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5名臺文系學生,透過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劃」;利用暑假到馬來西亞與地方創生實驗室合作,協助當地業者進行產品包裝設計、撰寫品牌故事等。(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5名臺文系學生,透過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劃」,利用暑假至馬來西亞與地方創生實驗室合作,協助當地業者進行產品包裝設計、撰寫品牌故事等。學生馬晟瑋說,到國外實習形同將課程實體化,實際運用所學,是很棒的學習經驗,未來想返鄉回屏東利用專長協助地方創生髮展故鄉村落。

靜宜校方指出,該校不僅擁有豐沛的國際化資源,也首創「411出國遊留學」制度,在4年大學生涯,至少寒暑假出國遊學1次,並留學當交換生1次;同時結合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惜珠、學海築夢及新南向學海築夢等計劃資源,協助學生累積海外經驗,提升國際移動力。

靜宜5名臺文系學生利用暑假,在馬來西亞停留近2個月,除協助「雪州新村好品大賽」,還包括臺馬跨國農創線上論壇、檳城好農揪揪的海報處理、影片拍攝、剪輯及文案與新聞稿整理等。還實際參訪、見習吉隆坡、檳城、怡保等地的文創空間與博物館,與相關團隊進行交流。

其中,「雪州新村好品大賽」是由雪州新村土產業者與學生組隊,共創銀蜜金桔、阿河手工薑母茶及得利Pasto醬包等產品的包裝設計,同時協助品牌故事撰寫。靜宜學生除協助新村傳統業者轉型,並協助居民新創品牌,透過亮眼設計,爲高齡化、少子化的新村創造地方品牌的辨識度。

靜宜學生馬晟瑋指出,獲知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劃」海外實習,立即申請到當地因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隔閡,過程很不容易。

馬晟瑋說,臺灣的商品標示比馬來西亞完善,但馬來西亞爲多種族國家,商品標示要兼顧各族羣需求,除中文、英文,還要有馬來文,考驗排版及設計,並要協助當地業者找出自己的特色,將產品標準化、精緻化及禮盒化,他們利用專業力,協助當地發展文創商品。

張鈞爲表示,實習期間融入馬來西亞的多元共生社會,除接觸華人生活圈,也透過飲食文化、建築樣式及生活場景,瞭解馬來人和印度人的社會組成和生活型態。黃晨皓說,他之前曾申請「新南向學海築夢」到泰國實習,今年則順利到馬來西亞PLab地方創生實驗室實習;最大收穫是將臺灣文化以多樣形式傳遞世界各國。

楊博丞指出,實習過程中參訪許多成功案例,不僅學習培訓管理、市場行銷,也協助在地商家重新設計品牌,更啓發以不同角度琢磨地方文化保存及發展,獲益良多!吳韋霆說,此次實習能直接面對廠商及問題點,將課堂的學習實際運用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