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躬匠精神”向中國蔓延 | 記者觀察

在輿論場中,日本製造的“工匠精神”正逐步向“躬匠精神”轉變。

當地時間6月3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會長(董事長)豐田章男、本田技研工業社長三部敏宏、馬自達社長毛籠勝弘等日本車企高管均召開記者會,並向公衆“鞠躬致歉”。當日,日本國土交通省通報稱,豐田、本田、馬自達、雅馬哈、鈴木5家汽車、機車生產企業在申請車型生產認證時存在舞弊行爲。

其中,豐田三款在售車型(Corolla Fielder、Corolla Axio 以及 Yaris Cross)涉及提交行人保護測試虛假數據等問題,四款已停產的車型(Crown、Isis、Sienta 和雷克薩斯 RX)涉及碰撞測試的不當應對;被認定在五項測試中存在違規行爲,其中包括在碰撞測試中,使用外部設備來觸發安全氣囊,而不是基於車載傳感器的碰撞檢測;本田則是在噪音試驗和發動機輸出功率試驗中偏離試驗條件,以及在試驗結果中採用不實數據;鈴木涉及在 2014 年 9 月的一次測試中,僞造制動距離。

“截至 5 月底,共有 5 家汽車製造商涉嫌在車型指定申請中進行了不當行爲……這種行爲不僅會損害用戶的信任,同時也會動搖汽車認證制度的基礎……” 日本國土交通省在通報中表示。

這也是今年以來,豐田章男第二次在發佈會上鞠躬致歉。今年1月,由於子公司豐田工業公司(TICO)生產的燃油發動機測試存在違規情況,豐田章男在名古屋舉行記者會並鞠躬致歉。

實際上,近些年,類似的醜聞在以精工製造、精益製造著稱的日本製造業並不少見,各大車企、供應商的一把手們也頻頻在記者會上“鞠躬”,除了上述五家車企及旗下子品牌外,三菱、日本曙光制動器工業公司、日立安斯泰莫、東麗、電裝等汽車整車、供應鏈巨頭均被公開過造假醜聞。

更早之前,高田氣囊造假,並導致多起人員傷亡事故,全球相關召回量超過1.2億輛,這家曾經行業排名第二的氣囊公司最終破產。

在中國用戶心中,耐用、省心、省油一度是日系車的代名詞。日系豪華品牌,也將“工匠精神”和旗下產品掛鉤,爲豪華屬性增添背書。

相較於先發的歐美國家,日本在汽車領域和中國一樣,屬於後進國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系車還停留在山寨、逆向歐美成功車型的階段。但石油危機之後,省油的日系車迎來發展的風口,同時豐田、本田等車企或通過精益生產的理念,或通過對於性能技術的執着追求,漸漸幫助日本走入了汽車強國之林。

其中由豐田開創的“精益生產”被認爲是在福特流水線生產之後的汽車的革命性改變,高性價比、省油、可靠,幫助日系車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時至今日,仍沒有一家車企能夠和豐田一樣,能夠在歐、美、中國、東南亞等多個區域市場均獲得成功。即便強如德國大衆,其核心市場仍主要聚焦於歐洲本土和中國。

但20世紀末,日本社會迎來動盪,開啓了“失去的30年”,這對於日系車企的發展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是如今日本汽車製造業頻現“躬匠”的誘因之一。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日本企業需要新的方法和方式,來增強競爭力,尋找到出路。

日本宏觀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太久保卓治表示:“大型企業過去常常生活在一個穩定、可預測和不斷增長的市場中,但事情發生了變化,一些公司可能抄了近道。”

更嚴苛的成本控制,一直都是日系車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記者過去多次和法系、德系車企的質量管理工程師交流中,他們總是對於日系車的用料、測試標準嗤之以鼻,一位法系車企工程師曾說:“我們的防鏽鹽霧試驗,通常要等效12萬公里不出任何問題,日系車通常是8萬公里;同級別的車,我們要用雙層鍍鋅鋼板,而他們最多也就是單層鍍鋅。同樣是鋼板,他們用的也比我們更薄。”

相對更低的測試標準,相對更差的用料,其最終的指向都是成本。而測試造假、數據造假的背後的原因,也不外乎是成本所驅動。

在記者看來,近些年日系車企、供應商一些列的造假醜聞,其表面原因可能是因爲管理,可能是因爲流程體系,但最終核心的原因,仍需要歸結到成本之上。當產品指標不滿足要求或者標準時,每一項優化或者性能提升,可能都需要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投入,而改變測試條件或者數據造假,成本則可以幾乎忽略不計。

對於本次多家日本車企造假,有業內人士表示,出現這一現象,很大原因是外部競爭激烈,日本本土製造業的市場份額及利潤被進一步壓縮,部分企業爲了維持產能和市場競爭力,選擇以造假等極端方式欺騙市場及消費者。

而日系車企頻頻的“躬匠”,對於當下正在蓬勃發展且志在走向全球的中國汽車行業存在着警醒作用。當前中國車市價格戰此起彼伏,以“降本增效”帶來更好的利潤甚至是縮減一部分成本,是中國車企正共同面對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由中國車企致力於技術創新、全棧自研,來降低成本;也有車企選擇合理減配,降低產品成本。

但中國車市也已經出現過關於新能源汽車排放造假、採用非車規零部件等爭議。

正如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所言:“企業得遵紀守法。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公平公正的良性競爭環境。要樹立底線思維、長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