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亞洲經濟增速有望達4.5%

年會新聞發佈會暨旗艦報告發佈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博鰲亞洲論壇舉辦地海南博鰲。 主辦方供圖

昨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新聞發佈會暨旗艦報告發佈會在海南博鰲舉行,會上發佈了《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24年仍將是全球經濟動盪和分化的一年,亞洲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同時需要應對好內部挑戰。但是,亞洲經濟增長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動能仍然強勁,2024年總體經濟表現值得期待。

開啓

四天會期設置“4+1”個板塊議題

3月26日至29日,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今年主題爲“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

在昨日上午舉行的首場新聞發佈會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介紹了本次年會的籌辦情況。他表示,今年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代表和來自約4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餘名記者參加年會。

在議程安排上,四天的會期裡共設置了“4+1”個板塊議題,即“世界經濟”“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國際合作”以及“共迎挑戰”板塊。這四個板塊從不同領域入手,深入分析當前亞洲與世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探討世界發展中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第五個板塊則從不同的嘉賓視角出發,通過一系列雙邊對話、企業家圓桌會,探討如何加強合作、共迎挑戰。

“我們希望通過以上五個板塊議題的探討,來進一步增進這樣的共識——即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李保東說。

據悉,《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對亞洲經濟增長、就業與收入、物價與通脹、金融市場變化及政策進行了全景掃描。《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則聚焦零碳電力與綠色發展。在邁向零碳電力時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的電力市場與價格機制可以有效助力亞洲各國在保證電力供應、兼顧社會公平和實現可持續轉型之間找到最優解。

預測

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分享了報告對於重要經濟指標預測和政策展望。2024年亞洲GDP規模佔全球比重預計爲49%。在經濟增長方面,儘管面臨各種外部挑戰,亞洲經濟仍將維持較高增速。在相對強勁消費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下,亞洲經濟增速有望高於2023年,並達到4.5%左右。亞洲仍將是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地區。

報告顯示,受全球經濟增速下降、地緣政治衝突、國際金融環境依然偏緊等因素影響,2024年亞洲乃至全球貿易與投資增長可能面臨較大壓力,同時面臨供應鏈分化的衝擊。但是,亞洲數字貿易加速發展和旅遊業復甦加快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經貿安排持續推進,亞洲價值鏈和產業鏈重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效應有望逐步顯現,亞洲貿易與投資也將因此增添新的動力。

在就業方面,受經濟形勢持續疲弱影響,2024年全球就業不甚樂觀,但亞洲整體失業率低於全球水平。不過,從失業率來看,2024年亞洲經濟體總體情況將好於全球水平。2024年亞洲整體失業率爲4.71%,明顯低於同期5.16%的全球失業率。

在收入方面,多數亞洲地區全職崗位每週總工時有所增加,但收入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2024年,多數亞洲地區全職崗位每週總工時將全面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水平。預計亞洲地區收入水平難以得到較大幅度提升,部分地區甚至還會出現下降。由於各部門的收入差異很大,國內收入不平等可能隨之進一步擴大。

在物價方面,亞洲地區通脹壓力將進一步緩解,部分低通脹國家的物價也將回暖。在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貨幣政策緊縮等因素推動下,多數亞洲經濟體通脹水平較2023年有所下降。總體來看,預計2024年多數亞洲經濟體通脹壓力將會進一步緩解,更多經濟體通脹水平將回歸至央行目標區間,但部分通脹水平較低的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將會出現上升。

里程碑

2022年亞洲首次實現服務貿易順差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前副校長林桂軍圍繞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作了介紹。亞洲經濟一體化主要有三個重要考察指標,一是亞洲各國對於出口的依賴程度,第二是亞洲貿易的相互依存度,第三是亞洲生產的一體化。

從2022年數據看,全球對亞洲貨物貿易的依存度保持穩定(達到38.8%),亞洲經濟體對亞洲貨物貿易的依存度保持在57.4%的高水平,RCEP和CPTPP經濟體對亞洲的貿易依存度分別爲58.4%和50.4%。其中,中國和東盟的貨物貿易中心地位保持穩定。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競爭力優勢明顯,對其他亞太經濟體的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對東盟、印度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爲19.2%和23%,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區域價值鏈的韌性與調整。

展望2024年,中國、東盟國家、印度的經濟較快增長將加大亞洲區內貿易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亞洲服務貿易呈現出明顯的復甦和增長趨勢,首次實現了服務貿易順差,金額高達405.52億美元。對於首次實現服務貿易順差,報告認爲這一變化具有里程碑意義,反映了亞洲服務貿易結構的優化和服務出口能力的增強。近年來,出口到區域內的服務業均高於出口到區域外服務業,進口規模較大的經濟體對區內服務業增加值的進口明顯高於對區外服務業增加值的進口。由於地理相近,亞太經濟體服務業一體化水平提高,對區域內各個經濟體疫情後服務業貿易發展和經濟生產的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貿易保護加劇的背景下,2022年全球價值鏈產品對亞洲的依存度從2021年的0.47下降到0.43。其中,對中日韓的貿易依存度較2021年均出現下降,不過中國2022年的數值依然高於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體現出中國工廠的韌性和競爭力。

特別是2022年中國外貿“新三樣”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三大類產品的中間品的貿易依存度增速達到10%左右。報告指出,這三個產業也是中國在國際上擁有較多專利權的領域,技術處於領先水平;這也與中國“新質生產力”着重推動的產業相一致。

採寫:南都記者 黃莉玲 呂虹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