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5%左右的目標沒有問題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劉元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

60s要點速讀:

1、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5%左右的目標沒有問題。原因很簡單,一是今年的修復效應依然很強勁,光修復效應就會對GDP貢獻2pp左右的增長。二是房地產的復甦,去年房地產對經濟的拖累可能達到1.2pp,今年房地產的拖累可能會減少到0.2pp。三是今年換屆,它所產生的擴張效應也是很明顯的。

2、今年1-2月,中國商品房銷售額15449億,同比下降-0.1%,跌幅較去年(2022年商品房銷售額13.3萬億,同比下降-26.7%)大幅收窄,預計即將回到正增長。房地產投資額從去年同比下降10%回升到今年1-2月的同比下降5.7%。土地拍賣數據也回升得不錯。更重要的是商品房價格,今年2月,80%的城市新建住房價格環比正增長,60%的城市二手房價格開始正增長,這比原來的判斷要快一些。

3、今年1-2月高頻數據反映“吃穿住行”恢復的效果很好,但是也就恢復到了2019年的八成左右。在目前階段,經濟增長的第一部分是達到2019年的常態狀態,這是修復,未來纔是擴張。這涉及到預期進一步的優化,內生動能進一步提升,依賴於資產負債表進一步的修復。越到後面實際上是越難的。

正文:

第一,目前數據的特徵證實了一點——經濟復甦已經開始啓動,重啓效應非常明顯。這裡面有幾個特徵:

一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疫情政策優化所帶來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修復是非常快的。原來預計疫情達到高峰和消退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但是目前來看,基本上25天就完成了這個過程。所以,政策放開之後,中國經濟的修復比很多發達國家和東亞國家的修復速度要快。爲什麼要快,這可能是以後要研究的。但疫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導致社會秩序恢復得很快。因此,各類參數出現快速反彈也是應有之意。

二是供給端比需求端修復要快,這不僅僅反映在供給端的各類參數出現明顯反彈,更重要的是,價格參數有一個回落過程。這說明,在修復過程中,需求不足的問題在持續強化。雖然兩端都在修復,但供給端修復更快,原因是內需在修復,但外需出現問題。

三是服務業修復比工業修復要快,需要注意的是,服務業的很多修復來自疫情之後的重啓,而工業在前期保供保產上做得不錯。

四是房地產的修復比預期快。今年1-2月,中國商品房銷售額15449億,同比下降-0.1%,跌幅較去年(2022年商品房銷售額13.3萬億,同比下降-26.7%)大幅收窄,預計即將回到正增長。房地產投資額從去年同比下降10%回升到1-2月的同比下降5.7%。土地拍賣數據也回升得不錯。更重要的是商品房價格,今年2月,80%的城市新建住房價格環比正增長,60%的城市二手房價格開始正增長,這比原來的判斷要快一些。

這幾個因素決定了第五方面,預期修復的也快一些。例如,經濟學家信心指數回升了,同時OECD商業信心指數(中國)也回升了,更重要的是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從去年最低48.9%回升到今年2月份的57.8%,非製造業業務活動的預期指數從去年12月53.7%回升到目前的64.9%。這五大特點爲下一步經濟復甦奠定了條件。

第二,雖然反彈速度不錯,修復效應明顯,但原來預期的報復性反彈沒有出現。同時,目前的修復正在全面開啓之中,修復效應是大於擴張效應的。經濟的全面修復不僅需要政策進一步加持,同時也需要耐心等待經濟主體進一步修復“疤痕效應”。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不僅僅是一些參數的變化,更是資產負債表以及經濟主體預期、信心的變化。一是雖然高頻數據反映很多吃穿住行恢復的效果很好,但是也就恢復到了2019年八成左右。在目前階段,經濟增長的第一部分是達到2019年的常態狀態,這是修復,未來纔是擴張。這些高頻數據才恢復到八成,後面的兩成是更艱難的,這涉及到預期進一步的優化,內生動能進一步提升,依賴於資產負債表進一步的修復。越到後面實際上是越難的。

最近還有一些疲軟的跡象,一是支撐去年消費的核心因素——汽車在近期出現了一些疲軟跡象,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和相關汽車的大減價這些外生衝擊帶來的不利預期開始蔓延。2022年汽車銷售增長爲整個消費貢獻了一個百分點,而2023年1-2月份汽車銷售下降了14%,狹義乘用車下降了25%,3月份雖然有所回升,但是這裡面出現了價格戰,因此要注意。

第二,房地產快速修復有政策急劇出臺快速釋放的效應,但目前的快速反彈能否轉化成未來持續的復甦,仍然值得觀望。

第三,外需收縮在未來可能還有很大的波動,雖然1-2月份出口數據按美元計價同比下滑6.8%,比去年12月份的9.9%降幅有所收窄,但是對歐美來講,聖誕效應之後的數據以及中國春節效應導致2月份數據參考性不是很強,還要等待觀望。

第四,就業壓力開始進一步顯現,一般1月就業壓力還不是很大,5-6月大學生畢業、高中生畢業、中職畢業,是真正的壓力全面釋放的時候。尤其是春招,根據前一年進行過度透支就業需求之後,各個市場主體如何判斷會顯現出來。因此,對於目前的修復效應要審慎,尤其是對於後面這兩成的修復,如何進一步的加力,要有一些深刻的認識。

更爲重要的是,修復效應向擴張效應的轉化是否順利,這是各項政策、各項預期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一個關鍵。因此我們建議對於未來對於這兩成的生產損失、供給損失、需求損失要進一步加力,重點關注修復效應向擴張效應轉換過程中的對政策的把握,單純依靠地方傳統招商引資的方法可能難以完成市場信心的進一步鞏固,也難以完成修復效應全面向擴張效應轉換。

第三,雖然對於2023年經濟復甦前景十分樂觀,但是必須審慎,同時對經濟復甦過程中的近憂遠慮做全面深入的盤點。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5%左右的目標沒有問題。原因很簡單,一是今年的修復效應依然很強勁,根據我們的測算,光修復效應就會對GDP貢獻2pp左右的增長。二是房地產的復甦,宏觀政策直接對於房地產的救助帶來的修復效應,去年房地產對經濟的拖累可能達到1.2pp,今年房地產的拖累可能會減少到0.2pp。三是今年是換屆年,換屆年是新生幹部全面加油乾的關鍵年份,它所產生的擴張效應也是很明顯的。今年倒不必擔憂中國經濟的復甦。相反,要從目前樂觀的環境中考慮復甦進程中的一些遠慮與近憂之間的權衡。

一是外需下滑雖然是全球經濟疲軟的必然產物,但是,要考慮需求效應和替代效應。如果歐美出現硬着陸,中美脫鉤斷鏈進入新階段,對於外需下滑的中期現象要有一個全盤考慮。

二是房地產,在保交樓、“三支箭”和需求釋放政策的刺激下,短期反彈很重要,但是從長效機制來看,如何形成房地產新的經營體系、經營模式,這是要重點考慮的。如果簡單重返過去治亂循環的狀況,依然採取用泡沫來支撐經濟的做法,將是很危險的。因此,在房地產調控上,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在政策端,尤其是政府軌的供應上,要有更多的着力。

三是考慮乙類乙管狀態下,疫情狀態的變異。全面鞏固對市場主體預期的改善,將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做的重要指示落地。對於一些錯誤思潮要給出明確的迴應;對於一些不利的言論進行有力約束;在制度上,穩定民營經濟的信心上要有很好的舉措;對於宏觀政策連續性要給出一些保證性的說明,防止重蹈2021年所出現的過早收緊、過度收緊的覆轍。因爲現在市場上很多人擔憂,1、2月份信貸很足,但是到三四季度信貸會不會進行新一輪收緊,從而導致流動性出現過度波動。對這方面,我們可能要有更進一步的舉措。

對於一些中期問題要有更審慎的考慮,今年地方政府信心很足,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採取了老模式、採取傳統招商引資、擴大基建的模式,通過債務隱性化和非規範化的擴張來完成短期指標,可能需要大改革來修正這些問題。目前通過機構改革已經拉開新一輪改革序幕,進一步的改革方案要有持續性,進一步的制度要全面優化,從而通過新一輪改革來穩預期,鞏固目前的修復,向擴張邁進。

(整理自劉元春於2023年3月16日在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上的發言,主題爲“風吹幡動——溫和復甦中的中國經濟”,未經本人審定。)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