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浩談創作 生命中不斷重複的修行

金泰浩,《內在韻律 2018-66》164x132cm,布上壓克力彩。(形而上畫廊提供)

金泰浩,《內在韻律2009-38 & 18》,163x122cm,布上壓克力彩。(形而上畫廊提供)

韓國著名抽象畫家,並有「後單色畫」美譽的藝術家金泰浩,在臺灣的首場個展「內在美學」吸引不少民衆參觀。這場美的饗宴將持續到明年1月27日在形而上畫廊展出。

這場臺灣前所未有的顏色遊戲是由韓國釜山美術館館長金善姬精心策畫。喜歡另類抽象的民衆對金泰浩應該不太陌生,前幾年他就曾來臺參加臺韓聯展。文貞姬曾指出,金泰浩檢視形式主義的現代主義及其代表性特質,例如方格網的結構,單調的畫面,以及全尺寸結構等,藝術家將創作的敏感度,精神,及時間孕育等都納入他的作品,內涵已經超越形式主義。

初次接觸金泰浩的作品乍看是縱橫交錯的單調色彩,但當逐漸靠近時會有種豐富變化的層次感,直到最後赫然發現竟是半立體的作品。原來,他在畫布塗上22層顏料後,再運用畫刀切割出不規則的蜂巢般,又隱含着燦爛華麗的色彩線條,而每塊立體空間中的黑洞形狀各異,別具趣味與驚喜,又有如深邃的黑洞,充滿神秘感與不真實性。

素有「後單色畫」美譽

金泰浩說,最純粹的往往是最複雜的。他認爲這種一刀一鑿的創作方式,彷彿是在時間的輪迴下不斷重複「往上加」再「刮下來」的過程,如同修行般的枯燥。而維繫他做下去的堅持,是讓作品從單純的色塊,蛻變成複雜而神奇,似規律卻又充滿不規則變化的美妙線條與生命節奏。他說,我在單純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單純,尤其將心靈澄淨至空無忘我的境界時,才能在捨棄中找到內在的韻律。

近年單色畫運動及韓國抽象藝術的先驅一直引領亞洲現代及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金泰浩的「內在韻律」以顏色層次的變化,及厚實繁複的肌理,探索幾何圖形之構成。將豐富色彩藏在單純的表象之中,不斷的累積之後再反覆削去。然而「減去的過程中強調了結構」,金泰浩預見了一種超越單憑視覺運作的創作過程。

無限延伸的超感官空間

金泰浩重大創作的轉折,應從70年代開始談起,這時期他嘗試將幾何造型的排序運用邏輯的方式進行重組,透過分解圖像中的迷幻女體於線條與顏色之間,畫面在衝突中展現平衡的美感;80年代後,他在畫布上運用宣紙爲媒材,再以刮、推、揉、皺等方式,創作出蘊含編織質感的作品,呈現完全迥異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在將紙和顏料結合的過程中,衍生出堆疊顏料的特殊技法,這種無止境的反覆堆疊,讓他在新的創作中以特立獨行,卻又如同苦行僧般的神之手,把無數顏料幻化成絢麗如謎,卻又充滿內在和凹凸有致的空間,是一種讓人視覺和空間感無限延伸的超感官空間。

如同韓國文字的起源,金泰浩作品中單色而又由大小無數、不規則孔洞編織與堆疊的畫,彷彿是傳統韓國屋舍的窗櫺的衍繹。從而創造出屬於他的方形空間,在這些空間中似乎都有個微觀世界,有着屬於自己的生命,吸引觀者不自覺的向前探索,沉醉於無邊無際的彩色謎網中。

藝術典藏圈【快來加入粉絲團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