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彰顯中華之美(文化隻眼)

戰國狩獵紋絛紋樣   資料圖片

唐代寶花立獅紋錦,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趙 豐供圖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打造的《衣尚中國》近日與觀衆見面。節目以創新活潑的形式展現中華服飾文化,凸顯中國審美,令人眼前一亮。

此前,這個節目的製作人問,最能代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符號是什麼?能想到的選項固然有很多,我的回答是絲綢,是“錦繡中華”。絲綢是中國物質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標誌之一,錦繡則是絲綢中的精品,具有華美的外表和雋永的內涵。在漢語中,有大量詞彙用錦繡來表示美好,如錦繡前程、錦繡河山、錦心繡口、錦天繡地等。以錦繡形容中華,不論是從物質文化的角度,還是從詞語的衍生意義來看,都非常貼切。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的絲與印度的棉、埃及的亞麻、巴比倫的羊毛形成鮮明對比。早在6000年前,華夏先民已從桑林中的野蠶食桑、作繭、變蛹、化蝶昇天中,聯想到人類自身的生死來往,於是把蠶絲裹身視爲溝通天地、天人合一的途徑。人們養蠶採繭繅絲經緯織錦飾彩成繡,裁剪作衣,使絲綢成爲裹身以禮天地的服飾。

隨着禮樂文明的發展,錦繡服飾以其豐富的裝飾性和鮮明的辯識度,成爲身份等級的重要象徵。《尚書・益稷》中記載,黃帝用日、月、星辰、山、龍等十二章紋來表示最崇高的等級。此後形成的歷代服飾制度中,龍紋成爲皇帝的專用圖案,而與龍相似的蟒、飛魚鬥牛圖案用於賜服,文武百官的朝服則用不同的飛禽走獸代表等級。服飾的色彩也具有區分等級、適應不同禮儀場合的功能,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傳統農業經濟中,絲綢佔有重要地位。蠶桑絲織是許多地方的支柱產業之一,凡宜桑之地,歷代王朝都要徵收絲綢賦稅,地方官員則將勸課農桑作爲自己的使命。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下,生長在絲綢產區的女子皆有織繡之藝,作爲自己立身養家的基本技藝。早在先秦時期,絲綢就是一種重要的商品,並具有實物貨幣的功能。漢唐之際,絲綢成爲絲綢之路上的硬通貨,所有的大宗交易、大筆借貸,甚至政府的軍費開支等,都以絲綢作爲單位。

絲綢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把野生的桑蠶馴化成家蠶,堪稱人類文明史上一個重大成就。目前來看,在自然界的昆蟲中,只有蠶和蜜蜂被成功馴化。除了養蠶,絲織提花技術也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列舉了26個以英文字母開頭的中國對世界有貢獻的科技成果,其中包括踏板織機和提花機。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中,也可以看到絲綢的影子――紙最初的含義是指制絲綿過程中茸絲的積澱物,印刷術的發明也與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有關。

絲綢更是中國審美和時尚的代表作。“不看匣裡釵頭古,猶戀機錦樣新。”色彩繽紛、紋飾多樣的錦繡,體現了人們對美的不懈追求。歷代織錦樣式圖案的創新,既是中華民族藝術創造力的表現,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鑑的成果。隋文帝曾命何稠仿製波斯錦,爲中原織錦帶來新的風格;唐太宗讓竇師綸在益州督造蜀錦,首創陵陽公樣,將西域團窠動物紋與中原花卉紋結合,流行了幾個世紀;唐玄宗的嬪妃婕妤發明了鏤版夾纈,從宮裡流傳到民間……

今天,我們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美的滋養和創新的靈感,絲綢和服飾文化是一個不錯的切入口。作爲博物館,首先要傳承保護好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在此基礎上,將文物的價值廣爲傳播,並推動一些應用設計,讓傳統服飾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爲活在當下的美。

在文化傳播方面,電視節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一批聚焦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深受觀衆歡迎,激起了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衣尚中國》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講述服飾故事,展現服飾之美,探尋服飾文化背後的中國審美精神,與我們博物館有着共同的價值追求。同時,節目邀請知名服裝設計師結合傳統服飾和現代元素進行創新設計,也是推動絲綢和服飾文化走進當代生活的有效方式。

在全球化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希望更多人能從錦繡華彩領略絲綢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互學互鑑的絲路精神,從而獲取創造我們時代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作者爲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