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孩子玩“煙卡”?先禁菸吧!別總想剝奪孩子玩遊戲的權利!
繼“蘿蔔刀”之後,一種名爲“煙牌”的東西又在小學生中流行開來。孩子們翻垃圾桶,到大排檔收集,甚至高價購買。
什麼是煙牌呢?“煙牌”,就是從捲菸盒上剪下來的煙標,再摺疊製作成紙牌大小的卡牌。然後,小夥伴們聚在一起,以空掌心擊拍地面進行“決鬥”,卡片被掌風擊中翻面就算贏。
孩子們對自己發明的遊戲充滿熱情,但不少家長卻憂心忡忡,有家長反映,有孩子爲了玩煙牌遊戲,將早餐錢、零用錢省下來去學校周邊的店鋪或是到網絡平臺上購買菸牌,甚至還有孩子去垃圾桶裡翻找、找陌生人索要。
多數家長擔憂,玩煙牌遊戲帶有賭博色彩,會讓孩子過早接觸菸草知識,刺激攀比心理,對孩子的身心、學業造成不良影響。於是有的學校和教育部門直接發文禁止學生打煙牌。
三亞市教育局發佈《防止學生沉迷“煙牌”遊戲重要提示》稱,“拍煙牌”遊戲成癮存在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分散學習精力、不良价值導向的風險隱患。請家長配合學校禁止“煙牌”進校園,校方一旦發現學生帶“煙牌”進校或發現學生在校內進行“拍煙牌”遊戲,可立即制止並當場沒收“煙牌”。
湖南多所學校也發佈“禁令”,並發動家長一起來合力制止學生玩“煙牌”,讓他們能深刻認識到危害性。
我不明白的是,爲什麼一些人那麼輕易就給一個遊戲扣個帽子說它存在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分散學習精力、不良价值導向的風險隱患。
我看了一下相關的視頻解釋,發現,打煙牌說白了不就是我們90後包括70、80後小時候常玩的“拍洋畫”和“摔寶”遊戲的結合嗎?只不過我們拍洋畫拍的是畫着各種連環畫的小卡片,而現在的孩子們拍的是煙盒。而我們摔寶的那個寶就是用煙盒疊的啊。
那時候也沒有人禁止玩“拍洋畫”“摔寶”,那麼70、80、90後難道被這個遊戲荼毒到危害社會、生活不能自理了嗎?
說到家長的擔心,無非就是家長怕製作煙牌的煙盒會誘導孩子們走上抽菸的道路。
也許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就舉我自己的例子好了,我小的時候有一個愛好,就是收集煙盒!收集各種各樣的煙盒。爲了找到一個稀有的煙盒,我小的時候走路不擡頭,各種翻垃圾桶,等我找到一張稀有的煙盒的時候我就開心的不得了。但是,我直到現在我都不抽菸不喝酒。我聞到煙味我都想吐。因爲從小我爸就說那玩意兒有害健康。
所以說,接觸煙盒和抽菸之間有什麼強關聯嗎?我這裡是打一個問號的。
相反,我知道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抽菸是因爲,要不就是他的家長長輩就抽菸,要不就是他周圍的朋友教他抽菸,要不就是他看電視覺得抽菸挺酷所以就去抽菸。我沒聽說過小孩子因爲喜歡煙盒所以就去抽菸的。
也就是說,能誘惑一個人去抽菸的更多的是周圍人行爲上的影響。所以如果害怕孩子抽菸,我們應該讓成年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自覺一點,認識到抽菸對小孩子的影響不好,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好榜樣。而不是說你把和煙盒相關的遊戲給禁了就能阻止孩子抽菸了。這是驢脣不對馬嘴的做法。
還有就是,三亞市發佈的《防止學生沉迷“煙牌”遊戲重要提示》稱,“拍煙牌”遊戲成癮存在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分散學習精力、不良价值導向的風險隱患。
我腦海中的畫面就是,一羣抽着煙爆着粗口的成年人指責一款遊戲危害孩子身心健康。這不是挺滑稽的嗎?
關於抽菸的不良价值導向我們剛纔已經講過,我就請問,一個遊戲能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嗎?恰恰相反,遊戲能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啊!
集體遊戲,讓孩子們有了社交,有了對規則的敬畏,對誠信的尊重和對成功的快樂體驗,這些都是比知識更可貴的學習。遊戲創造的參與感對於兒童的意義,遠勝於形式空洞的說教,可以激活孩子們的創造力。
英國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先生說,“記住童年,去玩耍去夢想去創作”。
遊戲不只是遊戲,也是童年的象徵。如果在童年時連正常的遊戲都沒法玩,成天陷於課業負擔之中連喘息之機都沒有,那麼孩子們又如何提升創造力,又如何學會與小夥伴們相處呢?
我們現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是該不該禁止遊戲的問題,而是現如今的孩子們能玩的遊戲實在是太少了。我們小的時候玩的丟沙包、鬥雞、刀子佔地盤……現在好像很少能看到孩子們再去完了。
原因就是因爲,很多學校和家長認爲,孩子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有安全風險,所以美其名曰爲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於是就把學生儘量圈在教室裡面,讓他們學習。
事實上,由於缺少遊戲的“滋潤”,缺少了夥伴們的合作,一些孩子變得孤僻,一些孩子偷偷玩耍甚至沉溺電子遊戲,從而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爛漫。
也許多少年之後,這代孩子回憶起自己童年都有什麼好玩的遊戲的時候,他們只能說出一些電子遊戲。這樣的童年該有多麼的空洞啊。
在一片“允許與禁止”的討論聲中,湖南瀏陽市道吾小學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學校沒有簡單地站在哪一方,而是發動小學生進行了一場關於“是否打煙牌”的大討論,通過主題班會和辯論賽,鼓勵孩子們說出各自的看法。
校長陳利莎先是寫了一封公開信,將自己對遊戲的觀察和體會分享給家長,同時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讓家長在回執中陳述擔憂和顧慮。
陳利莎說,“孩子們在遊戲中的專注、快樂和投入,是我們在課堂教育中很難達到的結果。而且有些孩子,那些攻擊性的力量,也可以在遊戲中得到釋放。”
通過三方互動,讓孩子明白遊戲的利弊和取捨的標準,得到關於規則、情感、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教育。學校和家長們也能通過這種開誠佈公的方式,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後續呢,校長陳利莎就發現很多孩子用樹葉替代煙牌,開啓了新的玩法。
教育就是應該走進孩子們的內心,瞭解孩子們的渴望和需求。不能總是站在大人們一廂情願自以爲是的角度粗暴地干涉一禁了之。
禁止一款遊戲很容易。只要大人們嘴上說一句“我是爲你好”就可以了。可是,給孩子們一個快樂充實有意義的童年是很難的,這需要大人們放下偏見,俯下身子,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仔細觀察孩子們的需求。這需要的是成年人用溫柔的態度來對待,需要用心去體會。
可問題就是,有多少成年人能學會這一點呢?
本期推薦書籍:《溫尼科特的語言》——簡·艾布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