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輯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時不我待

(原標題:經濟日報編輯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時不我待)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激烈的國際競爭,迫切需要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重要講話精神,近來各地區各部門紛紛作出重要部署。從中可以清晰看出,如何從新質生產力角度看形勢、觀大局,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鞏固經濟向好勢頭、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已成爲重大時代命題。如何以加快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產業、武裝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也已成爲行業發展和企業成敗的關鍵。

從新質生產力的角度觀察判斷當前經濟形勢

人勤春來早。農曆新春第一個工作日,廣東省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聚焦產業科技話創新、謀未來,鮮明提出“以新提質”——用科技改造現有生產力、催生新質生產力,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戰略之舉、長遠之舉。

與此同時,其他地區和部門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各項工作也是緊鑼密鼓。

浙江省要求,持續打“創新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以此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安徽省圍繞“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作出部署,重點是發展汽車“首位產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全國已有10多個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爲了搶抓機遇、搶佔制高點,國務院國資委加緊作出戰略調整,提出國有企業要以數字化、智能化爲方向,結合所在行業與企業特色,深入推進佈局優化和結構優化;明確要求必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刻變化,把發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統籌謀劃,深入推進產業換能……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科技進步,一批顛覆性產品和科技將深度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將科技創新視爲“先手棋”,早在2013年就作出重要判斷: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爲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現實發展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其速度之快、輻射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成爲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改變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正是從這個角度看,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

得益於“先手棋”的佈局與施展,中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這幾年,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顯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堅實支撐力。比較明顯的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直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長;創新投入穩步增加,重大科技成果捷報頻傳,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紮實推進。2023年,全國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投資分別增長11.1%、31.8%、29.2%,分別高出製造業投資4.6個、25.3個和22.7個百分點。同時,各地區各行業都在加快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加快淘汰落後生產力。

綜合研判,我國許多經濟問題的癥結,大多可以歸結爲傳統生產力比例較大,新質生產力佔比相對較小。從根本上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實現供求總量的動態平衡,既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還應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作出更深入的思考、推出更多更好舉措。只要我們集中精力推動科技創新、集聚資源推動科技創新,就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就能夠在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基本趨勢的同時,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這,也正是我們看好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以新質生產力理論指導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我國經濟穩步發展面臨一些新的挑戰,特別是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大國競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生產力理論,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深刻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先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於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全新的生產力理論,闡明瞭發展新質生產力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係,爲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方向和具體抓手。

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就是發展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作爲由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區別於傳統生產力的主要方面,就在於其擺脫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等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通過不斷創新科學技術、資源配置方式、生產組織形式等,創造出更高效率的生產力水平。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體現產業變革的內在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也是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不僅如此,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有助於我們把握髮展主動權、增強發展安全性,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我國原有發展方式的主要特徵是消耗高、污染重、效率低,難以適應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日益有限的大背景,圍繞傳統生產力構建的原有生產函數難以適應新的形勢,更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科技自主創新爲基點,以創新人才培養、創新體系構建、科技研究突破爲支撐,是我國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核心環節,也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新質生產力促進生產要素高效組合,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將爲打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卡點提供持續動力,形成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而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又將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堅實支撐,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較強吸引力,提升我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一項重大理論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經濟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黨中央已相繼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充分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緊密結合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積極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偉大實踐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科技和產業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這要求我們必須以創新引領和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一是着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牛鼻子”。新質生產力主要由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這就要求我們聚焦聚力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重大原創性突破、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結合帶動產業變革步伐越來越快,形勢逼人。國際競爭和企業競爭的焦點,就在於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品創新和產業變革,從而贏得未來。我們既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又要圍繞經濟發展現實需要,緊盯顛覆性、前沿性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力支持企業做科技創新的主角,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政學產研協同發力,打好技術攻堅戰,促進顛覆性和原創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二是着力推進產業創新。只有將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纔能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數據作爲新型生產要素,對傳統生產方式變革具有重大影響。數字經濟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引擎。應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大力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和安全水平;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三是着力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互爲促進、缺一不可。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要塑造與之適應的生產關係,下好改革的“先手棋”,抓緊推動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和具體處發展,切實打通制約科技創新的堵點卡點;促進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緊密結合,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轉化”,更好實現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持續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每一個創新行爲都得到市場尊重,讓每一份創新成果都能夠形成市場價值。應順應國際科技合作大趨勢,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在更廣闊的空間佈局科技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四是着力推進綠色轉型。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基礎上的經濟增長難以持久,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節能環保產業是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我國在這方面潛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新質生產力。應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努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斷完善綠色低碳供應鏈;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製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五是着力發揮人才作用。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創新活動中,人才是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應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積極打造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做到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加快建設重要人才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動,更好掌握創新的主動、發展的主動;着力培養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創新團隊,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創造更多的平臺和機會,健全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打通人才價值實現的通道,讓各類人才在研究探索創新時擁有足夠舞臺,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獲得應有收益、激發更強創新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爲我國經濟發展開闢巨大增長空間,我們也要爲此努力建設生機勃勃的創新文化。在全社會鼓勵創新,需要強大的文化引導力、精神推動力,各個領域都要鼓勵創新思維、倡導追求卓越,以真才實幹論英雄。同時也要看到,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的創新創業創造也具有高風險特徵,必須把倡導冒險與包容作爲創新文化的兩大必備要素,無懼失敗、善待失敗才能贏得成功。我們要爲所有矢志創新者搖旗吶喊,真誠尊重和保護每一份奮鬥的價值、每一個創造的夢想,鼓勵全社會以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偉大實踐,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