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大陸製造業衝擊全球政經生態

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異軍突起及其效應,則是在最近以來纔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 新華社

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已是人類歷史發展進入新世紀後的新形勢與新趨勢,這一點已毋庸置疑,而在和平崛起的勢頭中,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異軍突起及其效應,則是在最近以來纔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

3月大陸兩會期間,中國外長王毅在記者會中談到中美關係時質問美國說,「美國如果一聽到中國這兩個字就緊張、焦慮,大國的自信何在」,王毅描述的現象確是事實,這隻要看歷年來美國針對中國採取的各種制裁手段就知,若進一步觀察,還可以發現美國面對中國的緊張、焦慮一直在與時俱增。

六、七年前,當美國發現中國華爲的智慧手機銷量已超過美國的蘋果時,自恃高端晶片仍優於中國,乃下重手全面限制高端晶片對中國的出口,此一策略一時雖產生相當效果,但隨着去年底華爲推出自制新智能手機,並在今年以來銷量立刻回升並超過蘋果後,美國的此一制裁應可宣告基本失敗。

最近,中國的新能源純電動車比亞迪以浩蕩之師進軍日內瓦車展,這下子,包括蘋果、福特在內的西方業者,不是叫停已開發十年、投資百億美元的電動車計劃,就是放緩進度,簡單說,就是直接躺平。

從晶片的高姿態打壓無效到面對新能源車時的乾脆放棄,可以清楚看到美國及西方在面對中國競爭時的變化,從自信到挫折到無奈,反映出來的也正是王毅形容的「緊張與焦慮」。

最近,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權威經濟學家理查德.鮑德溫發表了一份詳盡的研究報告,通過一系列圖表和數據分析,有力地論證了中國在全球製造業領域無可匹敵的地位,並強調試圖將世界經濟與中國這一製造業超級大國進行實質性脫鉤的做法,不僅困難重重,而且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且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鮑德溫指出,中國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進程和改革開放政策,其製造業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且涵蓋了從基礎原材料加工到高端技術製造的全產業鏈環節。他以「超級製造業大國」形容中國,因爲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美國的軍費開支比其後十個軍費開支最高國家的總和還要多;至於中國,其製造業的總產值,也超過其後九個最大製造業大國的總和。

根據經合組織(OECD)發佈最新的2020年全球製造業資料,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的比率是35%,排名第一,其次依序爲美國(12%)、日本(6%)、德國(4%)、印度(3%)、南韓(3%)、義大利(2%)、法國(2%)、臺灣(2%)。可以看到,其中只有六個國家比率超過3%,這六個中,老牌的工業大國只有三個(美、日、德);並且, G7竟有四個未能入選(英、法、加、義)。

這樣的圖像,已經生動地描繪出在僅僅幾十年中全球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也爲「東昇西降」增添了又一個有力的註腳,當然,其中最核心的變化當屬中國。

就在不久前,大家印象中的工業大國不外就是美國、日本、德國,但在OECD這份最新的2020年的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的比率已是美國的三倍、日本的六倍、德國的九倍。

有了這樣的背景瞭解,或許更容易理解最近中國在各領域的表現,除了華爲、比亞迪、TikTok之外,還有已商業運行的大飛機C919及已在研發中的廣體C929,當然還有高鐵,宏偉的太空計劃(登月、火星探險、國際太空站),以及呼之欲出的第四艘航母和遠程戰略轟炸機等等。

難怪鮑德溫會在他的研究報告結論中強調,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製造業巨頭,其廣泛而深厚的工業基礎可幫助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取得競爭優勢。無疑,此一形勢與趨勢也必將在未來對全球的產業、經濟、社會及政治生態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