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可望成爲2023全球經濟的領頭兔

工商社論》

2023年農曆年後,時序進入兔年,一般認爲,全球經濟將面臨諸多挑戰。然而,隨着中共二十大的順利落幕,大陸政治情勢相對穩定,因此,中共今年迴歸以經濟發展爲中心的路線。換言之,將少一點監管,多一點發展;少一點政治,多一點市場。

從去年底中共二十大後釋放的一連串訊號,可推論今年大陸施政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盤活」經濟;而其頂層設計的深層邏輯,就是希望透過政策引導,激發外資、民企、社會大衆等的能動性,讓各行動主體能夠相互協力機動,以促經濟增長。

舉例來說,去年11月中旬大陸先公佈「金融16條」,在避免房地產「硬着陸」的前提下,有序活絡房地產市場;12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2023年經濟工作重點是「提振市場信心」;12月9日,防疫「新十條」的發佈,不但意味動態清零政策的落日,更象徵大陸經濟社會全面恢復正常化;12月15日,大陸公佈《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重新闡述了到2035年的「擴內需」戰略方向與政策目標;同一時間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更爲今年的「拚經濟」路線定了調。

總體來看,今年大陸「拚經濟」政策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恢復市場信心;二是擴大國內需求;三是加大政策支持。

在恢復市場信心方面,重點是一改2020年以來對平臺經濟、數位產業的「強監管」態度。2020年底中共提出「反壟斷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後,即加強對平臺經濟、數位產業的監管,重創阿里巴巴、京東、美團、騰訊等科技產業;2021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持續強調「要發揮資本作爲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爲資本設置『紅綠燈』」。但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論述明顯改變,不但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還表明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在中共中央定調後,浙江省委書記立即考察阿里巴巴,具體展現了對平臺經濟、數位產業的支持。與此同時,在防疫政策與全球接軌的前提下,中共也積極透過區域經濟整合,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鼓勵外資持續投資大陸。

在擴大國內需求方面,除了透過防疫政策的鬆綁解放消費力,另一個重點是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自2012至2021年,大陸民營企業數量從1千多萬戶增長到4千多萬戶,十年間增長了4倍,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佔比由79.4%提高到92.1%。大陸民營企業扮演的作用和貢獻,一般都以「56789」歸納:「5」是指民營企業對稅收貢獻超過50%;「6」就是指民營企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均超過60%;「7」就是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了70%;「8」就是城鎮就業超過80%;「9」就是民營企業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了90%。然而,近年來中共在資源的配置上偏重國企,因而有所謂「國進民退」之說。此次中共雖仍說「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但也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今年甚至要求:要從制度和法律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要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等。一連串對民企的支持論述,彰顯中共向市場的靠攏。

在加大政策支持方面,中共強調今年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透過財政支出的增加,拉動投資與消費;具體政策,就是透過專項債,推動傳統基建、新基建等公共工程的推進與佈局。另一方面,就是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陸央行表示,2023年貨幣政策的重點是「總量要夠」,就是力度不能小於2022年;「結構要準」,就是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說,如何讓資金活絡,是今年中共經濟政策的一大重點。事實上,大陸去年4月、12月兩次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就是爲了活絡資本市場;而今年持續的降準降息,將是可預期的政策方向。

總的來說,2023中共在經濟領域的頂層設計邏輯,就是屏除政治意識型態指導,務實的迴歸市場法則。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戰略下,透過「穩增長」促成「穩就業」,以期能夠「穩社會」。在全球經濟逆風的2023年,若中共的經濟路線能夠貫徹,大陸將可能再次扮演引領全球經濟躍起的領頭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