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慶榮昌:“非遺三寶”促業興

新華社重慶12月24日電題:重慶榮昌:“非遺三寶”促業興  新華社記者萬志雲、劉梓桐  在重慶榮昌安陶小鎮的陶寶古街,一家“陶主題咖啡館”涌入一幫年輕的陶藝匠人,他們從各個陶藝工坊相約而來,交談起最新的創意和想法。這樣的場景,爲“陶器燒製技藝”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了新活力。  榮昌區有“陶器燒製技藝”“夏布織造技藝”“制扇技藝”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爲“榮昌三寶”。近年來,當地面向市場,創造性激活文化資源,擦亮傳統非遺文化名片,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使“老傳統”“老技藝”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  (小標題)千年窯火燒出新業態  “金竹山,瓦子灘,十里河牀陶片片,窯公吆喝悍聲遠,窯火燒亮半邊天……”榮昌製陶業興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距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  驅車穿過碩果累累的柑橘林,一棟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現於眼前,這裡是“90後”夫妻管永雙和李雲杉的“西山雨”陶藝工作室。管永雙年紀不大,已是小有名氣的區級非遺傳承人。  夫妻二人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他們將專業知識和年輕人的審美融入到製陶中,多方面進行創新。“通過不斷試驗總結,我們已開發出銀杏灰釉、芭蕉灰釉、荷葉灰釉等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很受市場歡迎。”管永雙說。  如今,榮昌已有陶器燒製技藝各級非遺傳承人196名。隨着當地出臺多項扶持政策,推動產業融合升級,榮昌陶瓷業從工藝陶、生活陶向高技術工業陶躍進。  近年來,榮昌引進一批知名陶瓷企業,2020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西部陶瓷之都”稱號。2022年陶瓷產業總產值達26.7億元。  榮昌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菊華介紹,通過發掘陶文化,榮昌建成安陶小鎮、安北陶藝村等文旅打卡地20餘處,今年前11個月接待遊客超4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22.14億元。  (小標題)一塊夏布延展全鏈條  被稱爲中國紡織“活化石”的夏布,同樣在榮昌積澱出長久的生命力。榮昌夏布織造技藝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  雙腳協調踩下踏板,左右手靈活投梭、接梭,夏布被一排排織成。在榮昌夏布小鎮“壹秋堂”夏布坊內,市級非遺傳承人顏先英邊爲遊客展示紡織技藝,邊介紹夏布的特色。  “榮昌夏布細密平整,色澤瑩潔,且堅韌耐用,素有‘輕如蟬翼,薄如宣紙’的美譽。我們用它開發的服裝、牀上用品等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日本、韓國和東南亞。”顏先英說。  顏先英工作的夏布小鎮聚集了近20家夏布製作工坊,是集夏布研發、加工、交易、展銷、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非遺文化旅遊景區。小鎮每年接待遊客約150萬人次,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榮昌還積極引進現代技術,從傳統的夏布生產拓展爲服裝訂單加工、代加工、自主品牌打造等全流程服裝紡織產業,目前已培育規模以上服裝紡織企業9家,產品涵蓋西服、鞋襪、揹包等上千個品種,預計2023年綜合產值達9.5億元。  (小標題)小小摺扇煥新重“登臺”  在榮昌區昌元街道一帶,清朝年間就聚集了大量摺扇鋪,有“扇莊街”之稱。今年75歲的陳子福,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制扇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我見證了榮昌摺扇從輝煌走向冷淡,又重新‘登上舞臺’的過程。”陳子福說,以前,在炎炎夏日,一人一把摺扇是隨處可見的場景,但隨着電扇、空調走進千家萬戶,摺扇市場受到巨大沖擊。  爲擺脫困境,榮昌充分發掘其文化內涵,整合摺扇、夏布、陶瓷、傳統書畫等文化資源,研發出適應現代家居、旅遊、收藏等領域的工藝品摺扇,使這一“老產業”打開了新市場。  37歲的李道良是陳子福的徒弟,在師傅的鼓勵下,他瞄準舞蹈扇、表演扇市場做設計開發。如今,李道良一家人一天能製作600多把扇子,一年收入40餘萬元。  目前,榮昌有摺扇企業、手工坊13家,年產摺扇80多萬把,帶動數百人就業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