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供電 半天燒2千萬 全年恐逾5億

搶救415限電危機,臺電不到半天時間共花掉2000多萬元。圖爲臺北市東區商圈18日晚間停電的畫面。(丁上程攝)

「415限電危機」,臺電爲了救供電,祭出每度最高12元請工業大廠開發電機買電,19日終於結算出這次成本,不到半天時間共花掉2000多萬元。如果接下來電力持續吃緊,全年「需量競價」花費恐超過5億元。

4月15日備轉容量率低到不足3%,臺電當日緊急請臺積電、鋼鐵大廠自開發電機或減少產線,給予高價電費回饋。臺電總經理王耀庭17日在立院直言,一度電最高花到12元,但當時尚未算出共花多少錢。

王耀庭說,因爲415當天5點到6點多發生兩次機組跳脫危機,必須花較貴价格去穩定電力。統計這次共向半導體、電子、石化及鋼鐵等十家大廠購電,約花了2000多萬元。

據瞭解,臺電從當天下午就啓動需量競價,因此不到半天就花了2000多萬元。但對外界與立委批評爲避免限電花大錢買電,他強調這是緊急時可加價的商業機制,讓廠商投標10元可加到12元。

臺電2022年統計,當年整體所有需量反應措施執行費花了17億元,需量競價約4.9億元。今年才4月,就發生415限電危機,全年花費可能超過5億元。

臺電2015年推出需量競價,透過廠商自主報價,等有機組破管意外時,臺電聯繫他們自開發電機或減少產線,如配合即給予下期電費折扣,等於向民間買電。

向用電大戶高價買電被炮轟,臺電爲自己辯護,說需量反應機制世界各國常見,像半導體龍頭臺積電單因爲地震就有30億元損失,遑論其他產業合計影響,短時需量購電仍是較好選項。

至於最被苛責的12元,臺電說統計去年的需量競價平均每度是8.7元,比投資115億元來新建尖載機組來的划算。曾被綠營內部點名適合接任臺電董事長人選的工研院長劉文雄,對以高價12元向民間買電,強調「我完成贊成,這錢該花。」

近日《彭博》專欄指出,臺灣的風電政策發展處在危險當中,即將上任的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避免能源危機,最應解決的問題是廢除原先的採購規則。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昨在臉書引述這則文章直言,現在缺電已成事實,連國際媒體都發出警告,「政府的電力政策扭曲,已經到了命懸一系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