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文化綁樁 扼殺多元創作

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但在臺灣常常就是剪不斷、理還亂,舉例來說,臺灣文化應是多元的,但現在卻出現許多打着發揚臺灣文化之名,「政治正確」的創作類型當道,藝文界憂心,是不是需要符合民進黨價值觀、民進黨史觀的文化產品才能獲補助?社會大衆也擔心,政府偏頗特定立場的文化創作,讓市場元素窄化,看不到更多元的作品。

尤其是許多藝文團體常捲入政治風波,比如紙風車兒童劇團,就被質疑立場親綠,前立委丁守中參選臺北市長時就批評過紙風車統包民進黨許多標案,並點名作家小野是民進黨的「文化門神」,讓小野淚灑反駁。

最糟糕的情況,是政府編列預算根本不爲振興文化,而是行綁樁之實。文化界剛度過疫情浩劫,百廢待興,補助合理,但過頭了、偏頗了,就是在綁樁了。拿到預算的,會不會成爲執政黨在藝文界的樁腳?會不會默默製造素材去影響選民?會不會幫特定政黨造勢?

所以當文化部突然大幅拉高預算說要挹注到文化界,又是在大選年,而部長史哲不僅是監察院長陳菊的愛將,更是一手主導罷韓的人物,不免讓人有政治聯想。

文化部願意用行動支持文化產業是好事,但外界擔憂的,是民進黨執政後,已經把文總搞成像公關公司,該不會也要把整個藝文界也搞成民進黨的公關公司、隱形軍團。文化部的任何補助將來都必須公開透明且完全公平,否則就是坐實假補助真綁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