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強颱 政府效能現形

季青漫畫

這次凱米颱風確實考驗易淹水計劃、流域綜合治水計劃與前瞻水安全、水環境計劃的執行成效。從媒體報導來看,屬於中央管轄的河川僅少數有溢堤,險象環生但終能解決問題。反觀,都會區積淹水報導頻見,且多有災損發生,前瞻計劃後半段補助地方政府的效能有待進一步檢討。

從大河川沒有潰堤或大量漫淹來說,十餘年來的經費投入確實發生功效,只是投資的效益比有待檢討。當然,會有人站在人命無價的立場上支持無上限防災預算的編列。但也須考量治水學理的不確定性和治水工程技術的有限性。多年的治水預算宣導,一直讓民衆誤解投入經費就可趨避水患。其實大多數的水利工程僅能降低水患威脅。如果,在編列預算政策說帖時給一個較務實的論述,對於過去治水投入經費質疑的聲量或可稍稍削減。

再看看市區淹水,據既有規範,都會區以十年一次暴雨爲設計原則,這次的降雨超過設計標準,亦即馬路、水溝、巷道積淹水是無可避免的結果。能否把都會區的設計標準提高到廿五年或五十年?當然可以,但經費恐怕會把社會福利、健保支出、教育投資乃至於經常性的人事支應都擠壓到最低程度。先把這個訊息揭露給民衆作判斷,接受有限度積淹水?還是看病繳很多錢、小孩上學花更多錢?

其次,都會區排水要擴大排水斷面,就要往路中心擴挖增加排水斷面,問題是道路中心已被電力、瓦斯、電訊、自來水等公共維生管線佔據了。重新安排這些管路,可能曠日廢時更要進入交通黑暗期。民衆買帳嗎?四年一次選舉的政治生態,可以容許橫跨多年的基礎建設嗎?都會區的淹水要有更多的非工程思維,降低民衆的期待與怨言。

這次風災確實可歸咎於超過設計基準的天災,但中央、地方政府可否因而卸責?當然不行!相關單位除了工程建設是預防性作業外,其餘幾乎都是災後救災與重建作業。我們缺少災前的預備,當氣象單位發出豪大雨通告時,應檢視我們該做哪些事?如果有積淹水的潛勢存在,就要預先通告。都市要撤離相當不容易,但總可讓民衆事先理解淹水潛勢,協助民衆降低淹水致災的損失。

七月廿六日凱米颱風遠離,但街上路樹傾倒、垃圾亂七八糟,市容有待整頓,積淹水有待清消,很想知道中央防災辦公室對凱米颱風造成南臺灣風水災的處置與相關措施。開啓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的網頁,「資訊總覽」有三則和本次颱風有關,最新一則停在廿四日卓院長視察應變中心的新聞;「最新消息」也停留在廿四日院長在應變中心交辦事項的新聞;「處置作爲」欄位甚至還在六月中的法規檢討;「災防週報」也停在七月十七日。中央災害防救會報辦公室在臺北,所以不覺得南臺灣有風水災?還是覺得這些訊息不重要,沒必要小題大作?這樣的顢頇無所謂態度,會讓受災民衆一肚子不舒服。

臺灣的地理位置閃不掉颱風的入侵、也避不開霪雨綿綿的威脅,給再多的經費一樣會發生風水災害。當每條重要河川的治理率都超過八成的情境,是否該想想下一階段治水經費的編列治水哲理是什麼?出流管制、逕流分擔都入法了,都會區一樣淹水,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會不會肇因於治水預算後半階段多在營造花花草草的環境,企圖迎合小區域性的選票?花花草草的美麗會飄逝成煙,淹水受災的痛苦會刻印結痂。

從二○○六年易淹水計劃迄今,治水相關預算累積破兆,但仍不敵一個颱風的檢證。政府到底把治水預算花到那裡去了!許多人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