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雙碳、智能、汽車出海、數據產權立法……代表委員爲汽車建言獻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報道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重磅出爐,五次直接提到“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出臺支持汽車、家居、電子產品、旅遊等消費政策”“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其中有4次提到“新能源汽車”,2次提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與往年相比,新能源汽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頻率有所提高。
作爲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汽車產業的發展一直是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2024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來自汽車企業的代表和委員建言獻策,圍繞“雙碳”、智能、汽車出海、數據產權立法等展開。
“我們認爲從一個世界汽車大國變成一個世界汽車強國,光靠銷量,光靠規模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在世界範圍內有自己讓別人認可的世界品牌。”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表示,“下一個十年,我們不僅僅要追求銷量、規模的全球第一,更要在技術創新能力,在品質口碑,在社會責任方面爭取做到全球領先。”
推動車網互動建設,完善碳交易政策
新能源汽車與“雙碳”話題仍然是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方向,“推廣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雙向互動”成爲今年提出的新議題。
近年來,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力迅速發展,推動了清潔低碳能源體系的構建。然而,這些發電方式存在強隨機性和波動性,傳統電力系統的調節模式難以應對。新能源發展使電力供需兩端難度疊加,車網互動可提供解決方案。
針對車網互動技術及標準不完善、電力現貨市場不成熟、規模示範效應不足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提出完善技術及標準體系、健全電價及電力交易機制、加大示範應用等建議。
爲緩解當前社會充電資源緊缺現狀,維護電網安全穩定,應對波峰時需求強烈、波谷時大量閒置等充電市場結構性矛盾,更好地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探索限定場景低速無人駕駛的政策法規,開展限定場景夜間低速無人駕駛+補能試點應用;二是推動車網互動頂層設計,構建成熟商業模式,統一相關標準,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加速市場化推廣。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建議,爲了變負擔爲資源,一箭雙鵰解決交通和能源領域存在的兩大難題,可以抓住車網互動(V2G)的本質,研究探索電池與電網雙向融合互動(B2G,Battery to Grid)。
現階段我國汽車產品“低碳”優勢明顯,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領先,乘用車平均油耗持續降低,且商用車電動化轉型的“減碳”潛力巨大,爲我國汽車產業提前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助力,但目前國際“碳壁壘”漸行漸近。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提出,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並推動汽車產品碳足跡的國際銜接互認;優先促進《積分辦法》與碳減排體系的銜接機制;加快出臺重點行業碳減排扶持政策,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並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有規劃的碳減排;最後,加強數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規範化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認爲,相關部門應推動汽車碳足跡覈算標準、方法和數據的國際互認,特別是加強與歐盟的低碳發展合作,爲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打通碳排放相關阻礙,同時借鑑歐盟先進的碳足跡覈算經驗,指導國內汽車碳足跡覈算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也提出建議,從速從快建立製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完善企業共享共建機制,推動與國際數據庫的銜接與互認,並逐漸建立中國深度參與、主導的全球碳足跡管理體系。
聚焦智能網聯,完善汽車數據產權立法
新能源汽車正在從“電動化”的上半場邁入“智能化”的下半場,汽車行業由“硬件主導”向“軟件定義”發展,當前我國智能駕駛技術飛速發展、使用場景不斷拓寬,但立法進程一直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代表和委員們在智駕立法和數據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當前汽車數據中非個人信息邊界模糊,存在‘權屬不明’的問題。智能網聯汽車相關非個人信息的邊界模糊與權屬不明,將不利於個人信息的保護,同時導致車企等不便對相關數據進行合法充分的處理和使用。”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提出兩點建議,一是明確汽車數據中個人信息的界限;二是細化汽車數據產權規定,落實車企對汽車數據的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
雷軍認爲,當前行業內的智能駕駛產品在功能定義、安全性能、人機交互、運行條件、數據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差異,存在駕駛安全和數據安全隱患,需儘快推進相關法規標準和產品監督管理辦法落地,規範智能駕駛產品的安全應用。
爲此,雷軍建議,規範輔助駕駛功能應用,打造安全駕駛體驗;規範自主代客泊車功能應用,保障無人化場景體驗安全;規範車端數據使用,提升智能駕駛產品安全水平。
馮興亞建議增加機器駕駛人定義、責任承擔劃分等內容,先實現智能駕駛法律層面依據從無到有、從零到壹的突破,並建議加快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智能駕駛專門法律。
強化供應鏈體系競爭力
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15年成爲全球汽車生產和銷售的第一大國,但與整車相比,中國汽車供應鏈的發展卻相對滯後。
在張興海看來,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整體呈現散而多、小而弱、盈利能力差的格局,集成化程度不高。供應鏈企業已成爲中國汽車產業鏈上較爲薄弱的環節,難與中國整車企業建立如同博世、大陸與國際整車企業之間的長期穩定戰略合作關係,有落伍於整車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步伐的風險,有掉鏈和斷鏈的風險。
對此他建議道,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和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供應鏈企業對規模較小的供應鏈企業進行整合、兼併和重組,進一步壯大實力較強的企業,最終形成龍頭企業的行業地位。此外,他也建議制定幫助中國供應鏈企業與國際接軌的行動方案,支持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參與全球汽車產業鏈分工與競爭,做大、做強和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
在汽車行業關鍵技術領域芯片產業存在的“卡脖子”難題,針對國產汽車芯片設計技術有短板、核心製造整體落後、芯片應用覆蓋面不足且生態不健全等問題,馮興亞提出了攻克設計短板、提升製造能力、強化車端應用及完善應用配套等建議。
針對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曾毓羣提出多項建議:一是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通過標準引領提升技術進步;二是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序競爭,防止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一哄而起、一鬨而散”的慘痛教訓再次上演;三是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國際標準影響力;四是建設國家質量標準實驗室,開展質量標準共性技術研究。
新能源汽車高速出海需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合力
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中國逐漸轉變依靠出口落後國家爲主的局面,正向歐洲、中東等經濟發達國家轉移,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形象得到提升。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汽車出口量爲491萬輛,同比增長57.9%,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萬輛,同比增長77.6%。
但由於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不穩、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全球範圍內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明顯增多等,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面臨出口基礎薄弱且海外環境動盪、出口流程尚需優化、配套措施有待提升等問題。
張興海認爲,中國汽車出海不應只靠車企自身努力,還需中國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合力協同發展,形成強大的綜合競爭實力。他建議應鼓勵優質供應鏈出海,同時成立國家級終端消費信貸金融平臺,給予出海的自主車企信貸資金及貸款服務支持。
馮興亞建議,應促進產業國際合作、統籌出口共性課題、優化出口監管機制、加強資訊及運力建設等。
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李丹認爲,可考慮成立“中國車企出海智庫”,邀請具有豐富國際化經驗的研究機構,對海外經營架構、合規、融資、稅收等實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爲政策落地和行業實踐提供有益參考;也建議考慮在主要區域(如東南亞、歐洲、非洲和拉美等)成立行業商會,爲中國車企海外運營提供必要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