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名校的中產,造不出下一個哈佛女孩了。

每年藤校放榜,家長羣裡轉每個學校錄取榜單,蒐羅別人哈耶普斯麻成功經驗。裡面的信息從標化到科研,從不同年齡段的夏校選擇到文理競賽的最優搭配,都一一扒了個底兒掉。殊不知,複製別人的成功,多半隻是南轅北轍…就連藤校收割機——北師大實驗、常熟UWC這些學校,都不敢拍胸脯保證每年想拿什麼藤校的offer就能拿到什麼。成功爬藤的背後,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頂端的家庭資源也很難複製。簡而言之,這已經不再是屬於中產的爬藤時代。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號:mikizhou520

01.

中產爬藤的時代

因爲,爬藤成本已經變了。

今年年初,「哈佛女孩劉亦婷成爲美國普通中產」登上了熱搜,這個被遺忘多年的中產爬藤典範再次被全網關注。

當年她作爲一個普通外國語學校的高中那個女生,家境一般、成績平平,最後僅憑640分託福成績(相當於現在的110左右,北師大實驗國際部門檻水平),沒有SAT和GRE,沒有任何國際上有口碑的競賽獎項,也沒有任何活動賦能。

僅憑一次學校美國交換生面試,機緣巧合得到了WBSE主席拉瑞的幾封推薦信,就拿到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哈佛offer,還是全額獎學金。

世界頂尖名校,原來也不是高不可攀?

一時間,全國家長心中燃起了爬藤的希望,紛紛向劉亦婷爹媽討要「哈佛女孩」培養秘訣,誓把自家孩子也培養進哈佛。

她的自傳《哈佛女孩劉亦婷》狂賣百萬冊,國內銷量堪比《哈利波特》。

但深究其爹媽的教育,都是些「握冰15分鐘培養小孩的意志力」、「嚴禁她穿花哨的衣服」等,今天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努力?

當年普通家庭不必卷,小孩就能進藤校,需要的只是一次因緣際會。

中國日報截圖

現在藤校錄取的都是什麼人?16年拿到哈佛offer的天才少女郭文景的履歷很有代表性——

不僅自己擁有高「含金量」履歷,家庭資源也是頂配——

父親是浙江首家主板上市的軟件公司實控人,媽媽是MIT的高材生兼計算機領域大牛;朋友圈裡有李開復叔叔點贊,身邊站的是姚安娜這樣的朋友。

去年從斯坦福退學,做AI產品一夜爆紅,硅谷爭先恐後給她投資,她爸爸的公司也因此8天出了6個漲停板,從46.87億元漲到83億元…

過億的資產,豪華的朋友圈,名校的父母,高智商的二代,這就是目前爬藤家庭的基本配置。而這些背景優渥的家庭,給小孩提供的還不僅僅是錢和資源,父母還很懂如何把小孩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從基因、智商、財富、資源到對教育投入的熱情、科學的規劃,爬藤隊伍在捲了20年多年後已趨近完美,無懈可擊…

當年普通家庭還能買本傳記做做夢,如今隨着劉亦婷歸於平庸也該醒了:

拼命卷名校,也造不出下一個哈佛女孩。

02.

六邊形戰士之殤

而且,即便讀到藤校大U也不是萬事大吉。

名校巨大壓力,讓很多拿到名校offer的小孩沒辦法順利完成學業:有人輟學、有人抑鬱,有人暴瘦得了厭食症…

前段時間有個藤校男生Quon精神崩潰,視頻吐槽了一堆有毒的名校,勸誡父母擇校千萬不要只追求排名。

我見過所有的輟學故事裡,最離譜的是個富二代。

家庭優渥,父母是人中龍鳳,唯一美中不足的只有他資質平平。爹媽爲了不讓二代掉落階層砸錢砸資源,按頭一頓猛雞,終於把他弄進了南加大。

開學那天一家人開開心心把他送到校門口,揮手道別。但沒想到爹媽前腳剛走,小孩後腳也跟着離開了學校,從此就沒在學校出現過。

在美國天天吃喝玩樂瞎胡鬧,期間還以讀書爲名不停地問家裡要錢。直到有一天,學校把退學通知書寄到了家長的郵箱,這個秘密才被捅破,而此時他已經在美國瞎晃了一年多…

幾百萬的投入,打了個沒有迴響的水漂,氣得家長吐血。他自己倒是很無所謂:又不愁吃喝,爲啥還要苦讀書?

從功利角度來說,小孩似乎也沒錯,畢竟爹媽雞他進名校也不過是爲了BlingBling的一紙offer罷了,沒有考慮過他到底需要什麼。

漫天飛的申藤履歷裡,我們常會看到文治武功全能的「六邊形戰士」,一邊讀書一邊做公益項目,辦社團辦報紙,還不耽誤玩音樂搞運動…

他們渾身發光精力充沛,好像可以改變世界。但現實的故事裡都沒有後來…手握大藤offer,就是他們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功利性的升學包裝,不會帶給小孩持久的競爭力;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再優秀,最終也不過曇花一現。

藤校大三學生Quon外網爆料截圖,申請100家公司的崗位,只能拿到2-3家的面試,還不一定能保證獲得Offer,而這僅僅是一份實習申請!

精英教育最大的陷阱,是爲追求圈子裡虛無縹緲的認同感,極致功利地追求名校的標籤,反而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原本是培養一個內涵豐富且有用的人,而不是製造一件表面光鮮但無用的擺件。

03.

名校成功學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爬藤成功學,優秀的小孩只有找到適合的土壤,人生才能綻放。

最近朋友分享了她求學的經歷,也許可以給家長一些啓發。

她從小自覺又努力,屬於那種爹媽拯救銀河系才能換回的小孩。但自我要求越高越易折,她對挫敗感的接納不高,可週圍大神那麼多,怎麼可能一直贏?

有一次她生氣跟爸爸吵,說努力這麼久註定還是個普通人。她爸爸只是淡淡回了一句,能做到普通就很好。

後來父母送她讀美高,給了她更多選擇的機會,因爲感覺當時考清華困難。大學期間學習壓力大她拿過F,但她父母從沒因爲成績失望,只說「只要你能想明白爲什麼就OK」。

後來她從牛劍一路讀到芝加哥,人生並沒有被一個F毀掉,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了優秀的樣子。

她說,小孩一生不是到進了大學就結束的,進了哈佛也不一定能靠自己找到工作,進了MIT也不代表不會掛科;人生路太長,長到你有機會回頭看,發現大學可能真的不算什麼…

這個故事讓我大受震撼。

爬藤家長前赴後繼,大量淪爲分母無人問津。這樣緊繃的人生對小孩來說真的好嗎?適當的鬆弛感,是不是能讓我們距離目標更近?

還有個山東小孩讀普高,常年在升學壓力下苦苦掙扎——

小升初要努力考上重點初中,中考要努力進入重點高中,高考要「提高一分,壓過千人。」

但她對上不完的自習、寫不完的作業、畫不完的考點深惡痛絕,成績一直中等水平,高考進985基本沒戲,前途一片黑暗。

爲了未來多一個選擇,在父母的支持下她開始課餘學A-Level,學了之後才發現天高海闊:

原本在普高裡物化生狂刷知識點,自己毫無優勢,但放到國際課程裡偏重實用和研究性,自己如魚得水;比起高考的固定科目,A-Level的容錯率更高,可選的科目也更多。物理拿不到最好成績,換經濟一樣能申請目標專業。

最終她憑藉五個A*拿下了帝國理工的offer,24年QS大學排行第6直接蓋過清北,逆襲人生。

每次看到家長拿着學霸寶典卷生卷死,就想起這個小孩:卷不動了,是不是可以換條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格局打開,就知道人生不只有一條路徑。

04.

教育的目的和目標

經濟動盪,很多家長都在重新考慮是否出國留學,但我覺得真正該考慮的是幫小孩找到最適合的教育路徑。

從個體的天賦出發:

有些小孩天生耐雞能卷、遇強則強,選擇公立參加高考,或去公立國際部卷出國,都可以如魚得水;有些好奇心旺盛,思維活躍不拘一格,走國際教育路線則是更好的選擇。

從家庭的資源出發:

家裡有礦可以隨心所欲,選擇爬藤甚至無用之學也不擔心沒飯吃;但對財力和資源有限的中產而言,與其追求縹緲的名校夢,不如把讓小孩掌握有效的、發揮專長的謀生手段當成首要教育目標。

從課程選擇出發:

精力充沛、興趣廣泛可以選IB;擅長鑽研、知識點扎實可以選A-Level;卷得動的去考AP,卷不動的讀DSE…

並不是選擇了一條路,未來就有了上限。

我見過很多優秀的小孩,從公立校讀大U,從普校跳板到藤校,既有謀生手段又不乏國際視野,讀文科專業不耽誤進世界五百強…

他們有的卷有的佛,有的天賦異稟,有的厚積薄發,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找對了方向,最終人生綻放。

所以,別再套用所謂的公式,選擇適合孩子的道路,最重要。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個人公衆號:Miki粥(mikizhou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