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應盤整需求 勿搶遞投名狀
軍購夢幻清單
川普以壓倒性票數重返白宮,外界預期我國防預算即將大幅增加,特定外媒更把國軍想買的高價武器包裹成案,聲稱臺灣已準備好5000億元,要向川普遞「投名狀」;幸好,總統府否認,挽回了些面子,否則川普的國安團隊與國防部長是誰都不知道,「幕後放話的國安官員」卻急着奉上採購清單,予人急於表態輸誠之感,着實不妥。
這篇外媒報導鬧的最大笑話,是其所列4項軍購案,有的美國不賣,有的我方已打退堂鼓,竟全被當成臺灣非買不可的軍備。川普才當選美國下屆總統未滿一週,就算我方捧着現金去華府,連和誰接觸都搞不清楚,國安官員就先透過外媒公而告之,到底是向誰獻殷勤?
更何況,國防部近年施政報告均強調「不對稱作戰」的建軍方向,重點在於預算較少,機動性強,如依外媒報導,對美軍購轉向大型昂貴,已不符合機動與精準、小型且分散的建軍走向。
川普競選期間曾提到我國軍費應增長到GDP的10%,若以明年度6470億餘元國防預算推估,總金額將逾2兆元大關;若是退一步,依川普政府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5%的折半算法,總金額也達1兆多元,等於超過中央政府總預算的三分之一。不論是GDP的10%或5%,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日前在立法院給的答案非常簡潔:「不可能」。
外媒列的這份「夢幻採購清單」,根本是空頭支票。就算賴政府真的一口氣拿出5000億元軍事投資預算,也得分年編列;再者,當前國會「朝小野大」,執政當局能否說服在野黨支持天文數字的建軍案,避免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三項軍購特別預算案僵局,最後被在野黨打回票,都是可能的變數。此外,增加國防支出並不僅限於軍購選項,增加官兵待遇與福利,更是重要。
美方在扁政府時代就已提出臺灣國防預算應占GDP3%的主張,說法與現今一樣,就是認爲臺灣沒有防衛自己的決心,因爲國防預算編得太少,民進黨的官員與民代當時亦呼應這種看法。
但是,國防預算究竟佔GDP多少比率纔算合理,沒有客觀依據,美方主張佔GDP3%喊了20年,數據是怎麼來的,從沒說清楚。與國防預算佔GDP多少比率相較,美中臺如何穩定臺海情勢,緩和兩岸關係,降低軍事嚴峻勢態,纔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