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可編程交換設備操作系統 正成爲未來網絡“新基石”

6月17日,在第五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開幕式上,紫金山實驗室發佈了3項重大成果,這些成果能夠分別滿足工業互聯網實體經濟的需求,實現一點入網、多雲互聯,以及改善多場景下的5G網絡性能運維

當前,互聯網發展已從消費領域轉向實體經濟,這就要求網絡架構必須跟着變革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劉韻潔表示:“實體經濟要求網絡架構具有確定性、可定製性、差異性和安全性,因此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統來配合。”因此,開放可編程交換設備操作系統正逐步成爲未來網絡的“新基座”。

全球首個骨幹網級可編程交換設備操作系統――UniNOS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在開放網絡結構方面,該系統允許第三方通過開放接口新增自己所需功能協議;在異構芯片兼容方面,該系統可與硬件設備和芯片解耦,支持多種異構國內外芯片;在多應用場景方面,該系統不僅支持廣域網城域網,還支持接入網數據中心。目前,UniNOS系統已經在長三角9個城市圈得到應用。

在會上,劉韻潔同時發佈了另一重大成果――未來網絡實驗設施多雲平臺。“目前,90%的企業都需要上多種雲,但中國企業上雲比例只有40%。究其原因,就是多雲環境不太友好。”劉韻潔認爲,阿里、騰訊都有自己的雲服務,但是因爲接口不同,實現互聯的難度就很大。而該成果一點入網、多雲互聯的特點,能夠很好解決這一問題

隨着技術的更新迭代,5G早已走進普通人生活。5G引入了大量頻譜基站天線參數業務、場景等,網絡複雜性急劇增長,由此導致傳統網絡優化和運維方式難以爲繼、網絡性能發揮不足、網絡運維成本高等問題。

紫金山實驗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尤肖虎教授表示:“要實現對5G網絡性能的定位與追蹤,就需要深入到5G網絡內部,對能夠反映5G網絡特徵的數據進行採集,但是數據分散在不同的設備、不同的層,實踐起來非常困難。”

紫金山實驗室聯合東南大學研究團隊,經過3年攻堅自主研發“全球首個5G網絡數據採析體系與性能追蹤系統”,解決了5G網絡數據逐層獲取、5G/6G網絡智能化發展等問題。

尤肖虎表示:“這個系統包括一個5G端到端的現場網絡,包含了80多個基站以及100多個終端。能夠將原始數據的採集覆蓋到網絡的各個層面;在此基礎上,建立5G數據倉庫和5G特徵數據集,再根據關鍵技術指標的要求反過來進行關聯性分析和性能追蹤,實現對整個網絡性能的精準分析,從而對問題進行精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