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去福建,玩點高級的

《非遺裡的中國》福建篇。(央視)

提到福建,人們往往會想到武夷山和大海兩大山水自然風光。實際上,福建在文化層面上也有着一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地域特色,這就是非遺資源。

兩宋時期,諸多文人墨客、豪門貴胄舉族南遷至閩地,福建文化得到空前發展。民間工藝美術也發展繁榮進入黃金時代,並沉澱出諸多傳世流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爲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福建,非遺造物獨特的文人審美風格、具有濃郁的書卷氣,彰顯出閩地的獨有特色。但是,非遺在公衆視角下的認知往往抽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往往是一頭霧水。

幸運的是,近幾年來社會各界對非遺文化傳承的關注度不斷加強,福建的許多世界級非遺也逐步進入人們的視線。此外,關於非遺的宣傳普及,新的模式也在全國各地被不斷地嘗試着。

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非遺裡的中國》正在熱播中。《非遺裡的中國》便是通過「非遺+」的模式,同時聚焦傳承與創新,讓非遺「活」起來、「潮」起來的新嘗試。

在新一期節目裡,節目組通過走進福建,將非遺技藝「創新呈現」進行年輕化表達,在各項沉浸式互動體驗中,也爲大家展示非遺蘊含着的東方智慧。

衆所周知,一檔實景節目,選景非常重要。在《非遺裡的中國》中,能夠反映福建莆田發展史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便成爲展示福建各種非遺絕活的「舞臺」之一。

莆田木雕,是福建省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現在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技藝的興起時間,正是莆田社會經濟得到大發展的唐宋時期,後來在明清時期又加以盛行。

莆田木雕出現在「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節目組這樣安排設計,讓「活化石」遇見「活化石」,將多個相關要素統一組合與串聯,形成了敘事系統的完整性和畫面感,比單一事物的描述更顯生動活潑。

在這檔節目中,節目組請到了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之一的鄭春輝老先生。鄭老先生親手創作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採用精微透雕方式,獲得了吉尼斯最長的木雕記錄,長達12米。

令人想像不到的是,這件長達12米的木雕,可謂是十足震撼。一棵近四米直徑的圓木上,既有爲了在其中雕刻一根繩子,最細的部分只有三毫米細,又有「繩的紋路」「微觀人物」等細微雕刻。

另一方面,通過精絕技法、栩栩如生的製作技藝,鄭老先生實現了把中國古畫從二維轉爲三維的「升級」,這就與傳統繪畫的視覺空間有差異了。

就比如觀賞透過城樓的長街,熱鬧非凡的集市被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出來,這是繪畫所表現不出來的場景,甚至「叮叮噹噹」的駝鈴之聲,都自帶BGM地從木雕中響了起來。

更絕的一點在於,這件木雕作品,實際上是雙面作品,共雕刻了兩幅《清明上河圖》,其背面是清宮畫院版的《清明上河圖》,原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鄭老先生之所以要這樣設計,其原因便是想把兩岸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合在一棵樹上創作,寄予着兩岸對傳統文化的共同傳承,「血濃於水,同根同源」的情誼在這一刻體現地淋漓盡致。

非遺技藝的形象表述,最怕的就是一個「生硬」,如何將其活潑地展示,或者說是給其一個「新生」,讓非遺和大衆之間存在互動感,形成一個新型的非遺形象,同樣至關重要。

節目組便爲此留了一個彩蛋,鄭老先生還想繼續挑戰自己,打造一件穿越24座城市的《京杭大運河》木雕作品,超越目前已有的《清明上河圖》。這是一幅百米立體的木雕長卷,其圖稿設計由鄭老先生自己完成。

觀察兩幅作品的參數,即可一窺端倪,《京杭大運河》的創作載體由八棵五六百年的香樟木連接而成,每棵約三十噸重、約15米長、約3米高,氣勢壯觀。

在節目中,諸位嘉賓與非遺技藝形成了巧妙的結合。嘉賓們除了現學一系列非遺製作技藝向觀衆展示外,還參與了《京杭大運河》的第一刀創作,極具互動感。這讓觀衆感受到,非遺並沒有離我們遠去,它還在我們身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指不定哪一天就會與其相遇。

●福建,文雅的非遺

莆田木雕在當今時代的新的發展足以讓人震撼,對於非遺文化而言,福建的諸多飲食類非遺也極其精美,有的品類也有發展創新。

在《非遺裡的中國》中,節目組對福建當地特色的少數民族美食——畬族烏飯,進行了介紹,讓觀衆瞭解這一非遺技藝。

畬族烏飯,用烏稔樹葉粉碎以後泡成汁,再結合白色糯米以及大棗和莆田特產桂圓泡製而成。經過農科院鑑定,畬族烏飯有30多種營養元素。伴隨着畬族歌的旋律,「一粒烏飯,表貴心」,雙手拿烏飯獻給貴賓,別有一番禮節情意。

爲了展示福建有多好「吃」,節目組可謂是煞費苦心,尋找到了一系列類似畬族烏飯的飲食類非遺技藝,比如從清代傳承下來的用模具製作的紅團、餡多而不破的仁壽灌蛋、需要掌握獨特運動技巧才能製成不斷的福州線面等等。

除了傳統飲食類非遺技藝的傳承,創新方面也是節目關注的焦點。世人皆知福建茶葉出彩,關於其相關作品早已是汗牛充棟、持續至今,如何在這一全球人民都知曉的話題中尋找冷知識,讓人們瞭解一個前所未知的福建茶葉,就具有一定難度了。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在福建,茶葉也可以變成一種創新食品。節目組便將目光鎖定在了一桌「意境唯美」的因時、因人、因節氣而飲的白茶宴。

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情,以往被用來喝茶的茶葉,竟然有一天能夠被作爲食材,通過節目組的選材解讀,福建茶葉的形象便在此立體了起來,被賦予了新的蘊意。

福建的飲食類非遺令人驚歎與讚不絕口,而福建的技藝非遺則會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節目組選取了一個最具有視覺衝擊的項目——地方劇種。

莆仙戲是莆田地方戲劇,採用當地語言表演。別看是地方戲劇,它卻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也可以說是中國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在《非遺裡的中國》中,節目組邀請到了登上過今年春晚的兩位莆仙戲表演者,特意以新的表演形式,爲觀衆帶來一千多年傳承於莆仙地區民衆中的戲劇瑰寶。

諸多福建地區的非遺技藝密集涌現,帶給觀衆一場未曾見到過的視覺盛宴。

●非遺,也要新的傳承

在以往的非遺節目中,大多數是通過記錄和展示非遺技藝的流程,講述非遺傳承人之間的故事,而《非遺裡的中國》則將非遺文化呈現在了戶外沉浸式體驗互動的真人秀節目形式中,給非遺文化傳播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節目通過打造非遺街區的全新敘事空間,爲觀衆帶來了非遺文化的全方位體驗。觀衆們可以親身參與到非遺傳承人的創作過程中,感受到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敘事視點上,該節目着眼於非遺傳統與時代創新,讓觀衆更好地理解非遺文化的現代價值。

在敘事手法上,該節目不僅僅採用了體驗互動的形式,還運用了技藝小片、秀演等多種形式,對非遺進行更加藝術化、多元化的生動展示。

比如晉江布袋木偶戲,已經在福建閩南地區流傳有1000多年的歷史。想要熟練表演並不容易,需要長期刻苦學習和訓練一系列手指操。

但在節目中,通過對廈門大學跨學科團隊關於晉江布袋木偶戲的機械臂研發,讓人忍不住進行思考。很多人會覺得,作爲新生的機械臂,目前階段即使再智能,也無法模仿人的情況和表達,最重要的仍是傳承人的指導。

但也有一些人會覺得,機械臂仍需要繼續學習,但它最終也會越學越聰明,逐步把木偶表現得活靈活現。開放式的話題,讓延傳了1000多年曆史的非遺,更加具有多面性。

與新時代科技創新突破的結合,也是《非遺裡的中國》中的一大亮點。在節目中,製作組把大量筆墨用在了介紹一個最近幾年新鮮出爐的國之重器——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

再通過「雪龍2」號性能方面的相關科技突破,引出福建傳統重要技藝——水密隔艙。進一步闡釋,第22代傳統非遺福船傳承人的劉細秀,仍舊使用傳統技藝、材料,還原仿製福船非遺的民間堅守故事。

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只是節目創新結合的一部分。像前文提到過的白茶宴、莆仙戲的新演出形式,就是與旅遊文創相結合的創意;一開始提到的挑戰百米木雕,則是與奮鬥不息的時代精神相結合。

除了在敘事手法上的創新,該節目還引入了互動元素,通過嘉賓的參與,讓節目更加具有參與感和互動性。嘉賓們可以在節目中學習非遺文化的基礎知識,瞭解非遺技藝的流程和技巧,並在現場親身參與到非遺技藝的創作和傳承中。這種互動的形式,不僅可以加深觀衆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也可以激發觀衆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在聚焦傳承與創新之外,《非遺裡的中國》其實也在傳達非遺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非遺文化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在這種背景下,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顯得尤爲重要。

《非遺裡的中國》這檔節目,通過生動的形式,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讓觀衆們更加深入地瞭解到非遺傳承人的辛苦和艱辛,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進一步加深了觀衆們對非遺傳承的認識和尊重。

希望這樣的節目越來越多,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非遺文化,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刁像)

(本文來源:「地球知識局」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