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福建食事

(作者提供)

多年前到廣西南寧採訪,參加一個香港商人的午宴飯局,第一道菜上的是穿山甲,同桌女記者們非常客氣,「還不餓,謝謝」之後上來的是驢肉跟蛇肉,女同業們繼續矜持,不動筷子。

第四道菜來了一大盆粥(這種上菜順序很奇特),香氣撲鼻,粥呈紫紅色,大概是紫米粥。香港商人豪氣,拚命勸大家吃菜,女記者們無法再「不餓,謝謝」,都盛了一碗,吃相高雅,小口小口抿着。

敝人覺得粥挺香,多嘴問了一句「這是什麼粥?以前沒吃過」。

香港商人大咧咧說:「就係剛剛那穿山甲的血煲的鷲啊!」

我轉頭看那幾個女記者,當下臉色如土,有人立刻把瓷湯匙擱下。

上個禮拜在廈門,友人帶我去吃一客四百多人民幣的高檔海鮮自助餐。

其實疫情之前我們就去過一次,在湖濱北路,泛太平洋飯店隔壁。

小火鍋的配菜肉品有牛舌、和牛、小羊羔等林林總總,湯品有佛跳牆、木瓜燉雪蛤、蟲草燉花膠、松茸海蚌燉排骨等花樣,生鮮海產則有上百種。

最離奇的是鱷魚,生平第一次知道鱷魚算海鮮。

擺鱷魚肉的那個玻璃臺上還有一頭小鱷魚模型,我走來走去拿了幾次,突然發現不對勁,鱷魚模型爲啥還要用膠帶把嘴纏住?!

對着玻璃臺後的服務生比劃了那頭鱷魚一下,他顯然看懂我的問題,淡然一笑,聳聳眉,點頭。

對於吃鱷魚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心裡負擔。

我在嘉義縣竹崎鄉採訪過專養大鱷魚的,於池邊拍照片,然後問老闆鱷魚場裡什麼地方最危險?

他說,你剛剛站的地方最危險,鱷魚可能突然從池邊缺口竄出來把人拖下水!

後來在義竹鄉採訪過養小鱷魚的,水泥池子的蓋板掀開,一堆小鱷魚用側臉一隻眼睛瞄着我。

廈門用餐那天是星期二,餐廳客滿。終於親眼看到疫情過的報復性消費是怎麼一回事。鱷魚肉還有,鱷魚模型不見了。

隔壁幾桌有數對青年情侶,兩人一桌大快朵頤,餐檯的蝦類就有十幾種,那幾個男生都卯起來吃鮮蝦跟生蠔。

我相信他們吃完飯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鱷魚旁邊多了娃娃魚。

沒錯!就是黃蓉寫字綁在白雕腳上,讓她老爸黃藥師從桃花島快遞送來的那個娃娃魚!

這家自助餐的海鮮,有沙西米,也可以拿回桌上各自小火鍋燙熟。光是石斑魚就有兩三種,切成薄片,用個小鉢填滿碎冰,冰上只放兩塊肉。

娃娃魚還不如東星斑好吃!我吃了兩塊就很嫌棄,轉頭去找蚌類跟小龍蝦。

有一種蚌類叫天鵝蛋,恕我讀書少,真沒聽過這玩意兒。

當年在小金門的復興嶼當兵,開船的老伯伯在我們擡運補時,會拎着竹簍去海邊巖壁採一種貝類叫「海豬腳」,後來在澎湖看過,叫「佛手」,就是長有五足的粗皮貝類,兩種名字都很形象,據說要燙熟了把皮剝掉才能吃,能吃的部位不大。

泉廈漳一帶有一種海鮮冷食曰「土筍凍」,是海淡水交界處灘塗挖出的土蟲,洗淨燙熟放冷卻,會凝出膠質,再佐以蒜頭醬油,非常好吃,當作涼菜。可是臺灣跟金門、澎湖都沒有這東西。

有一年報社業務部的長官到廈門,午宴、晚宴分由兩個單位接待,沒想到竟都安排在味友餐廳(廈門很有名的老店),而且菜色近乎一樣。

接待單位對於前菜土筍凍很自豪,隆重介紹這道特色菜(我大概吃過八百次了)。

晚宴時,業務部的小妹妹們非常捧場,瞠大了眼睛,「真的嗎,好可怕!」

把中午問過的問題,一字不漏再問一次,滿足了接待單位的虛榮心。

於是,我終於明白,我只適合幹記者,不適合幹業務。

人生如戲,重點在下一句,全憑演技。(洪肇君/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