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最好的美食在便當店

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電視、報刊的「旅遊」「美食」板塊中,時不時都會有「臺灣美食之旅」「臺灣小吃推薦」之類的文章,配以一些精心調色過的食物圖片,讓人產生一個產生一個「食在臺灣」的印象。所以,臨去臺灣之前,我也特地買了一些攻略寶典,做過一番功課,暗暗列下一份美食清單。

剛到臺灣時,藉着這些工具書,興沖沖地照着清單覓食。可是不過幾天,就興趣盡失。一方面,所謂的「美食」通常隱藏在窄街橫巷,不爲人注意,若沒有熟人指點則難以覓得。另一方面,既能稱爲「美食」,自必然想讓食客品嚐,而不是拿來撐肚,因此份量偏小。而這造成的後果時,往往我滿心期待地晃過漫長的地鐵,再繞過迷宮般的臺北街道,心生煩悶之餘,更是飢腸轆轆。好不容易找到傳聞中的餐廳,卻盼來一份與即食麪大小差不多的牛肉麪,或者好似珍珠一般珍惜的魚丸。剛吃得三分飽,食物便用完了,正所謂「到喉唔到肺」。

有過這幾次辛苦而挫敗的經驗,我丟掉了對食物的冒險精神,吃起了毫無特色,只求效率的連鎖牛肉飯。始料未及,我在吉野家找到了我對美食的想像:方便--距離學校和宿舍只有3、4分鐘路程;快捷--即點即上,無需等待;味道適中--我似乎找不到比吉野家還好喝的味增湯。有一天中午在吉野家等餐,突然被足球隊的同學拍拍肩膀,他半是驚訝,半是嘲弄地對我說:「公館美食這麼多,你竟然在吃吉野家。」他顯然不知道吉野家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可是,一切都很好,但它的分量還是太少了。我從「普通」飯量加到最大的「特盛」,纔不會叫肚餓;而這樣做的結果,使得吃飯的成本驟然升高--每天差不多要花90元人民幣來吃兩頓吉野家。

這麼吃似乎不是長久之計,我不得不重開覓食之旅。經過上一屆來臺大訪問的師姐介紹,我認識了臺電大樓背後一家名爲「呷贊」的便當店。便當店的招牌,是僅售60元臺幣的各類便當,有滷肉飯、炸雞排、炸排骨、烤香腸、炸鱈魚、燒豬肉。因爲怕燥熱,我不敢吃各類炸物,因此每次去我都會點燒肉飯。因爲一份的分量較少,所以通常我都會再加一份燒肉,然後加飯,算下來是100元臺幣。

負責收銀和夾菜盛飯的是開店兩夫妻的大女兒,看起來是已經工作幾年,空閒時回來幫手看檔。她知道我每次都點同一份餐,見到我就會問,「還是一樣嗎」,省去我重述加肉加飯的工夫。而我就自認是便當店的熟客,去到餐車前也不主動點餐,只是靜靜地等待分量充足的百元定製餐。有時候她忙於烹調,而由老闆娘負責處理便當的時候,我說要一個百元便當,老闆娘聽不太明白,此時大女兒聽到了,就會笑道,「我來弄就好」。老闆娘也就放下手頭工作,說聲「還是讓大姐姐來做」。過了一段時間,老闆娘說她女兒有別的工作在忙,沒空來幫忙,所以我只好每次都重述加肉加飯的要求。最後盛出來的便當還是一樣的,只不過之前這份便當是100元,現在變成了95元。那5元的料去哪裡了?

除了呷讚的燒肉飯,臺電大樓旁臺大牛莊的滷肉飯也是我的心頭好。臺大牛莊的規模比呷贊要大,店面有兩層:一樓是外賣、收銀和廚房;我不點外賣,去得更多的是二樓雅座,靠窗一側可以望見下面的小公園和較遠的羅斯福路。這裡雖然叫臺大牛莊,大部分的餐點卻與牛肉無關,而牛肉飯也不見得別有特色。我的最愛是滷肉飯加清湯米粉,一濃一淡:想吃重口味的時候,就要大份的滷肉飯搭小份的米粉;想吃清淡的時候則相反。

吃完我也不急着走,坐在窗邊滑滑手機,看過兩三篇文章,才起身落樓買單。有一次我卻發現錢包裡分文不剩,因爲一個人用餐,所以沒有辦法請友人先爲墊付;更不難食霸王餐,有辱斯文。唯有告白沒有帶錢,未等我開聲懇求收銀小哥讓外出取錢,他就說:「你找天拿了錢再來付吧。」我實在不好意思明天再付,向他表過歉意後立即取款,回頭付飯錢。這時候小哥已經不記得我點過些什麼飯菜,卻也沒有回頭確認,全然相信我沒有賴賬。

我因爲很喜歡這兩家便當店,所以也誠意地將這兩家店推薦給從桃園遠道而來的佳銘,不料被一口回絕,原因是:太油膩。然後她就去吃素了,吃得津津有味。聽錢先生說,臺灣素食文化頗有根底,先由宗教團體廣開素食鋪,其後大衆基於健康或保護動物的理由而開始吃素;而且比起歐美,臺灣素食店既實惠又美味。

在臺灣5個月,我也認識了不少吃素的師友,有的不但堅持吃素,還對素食檔非常嚴格:餐廳單單提供素食還不足夠,還要出具使用植物油的資格證明(據聞,臺灣有立法要求素食餐廳必須使用植物油);而原來不吃素的同學,也基於健康美容養生等考量,開始素食,飲食漸趨清淡,如對精糙雜糅的五穀飯別有鍾情的佳銘。就連還在食肉的我,面對肉食時也會時不時聯想到一些殘忍的畫面,從而心生動搖。

可惜,我終究是下不了決心食素,最大的原因就是吃不飽。不過,也可能是我的素食不夠合理,以致吃不飽。而且,我所謂的「吃不飽」,不是飢餓的狀態,而是指吃得不過癮;而所謂的「吃飽」,也就是吃得過癮,即是指再也吃不下卻不至於消化不良的狀態--然而,這樣的話,「吃飽」真的比「吃不飽」好嗎?

(譚維/哲學學生)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