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同「糉」同源同端午

近幾年臺灣端午節在年輕一輩中最流行的 「冰糉」,連臺北動物園裡的大貓熊「圓寶」也吃「冰糉」,應景又消暑。(黃世麒攝)

端午節在臺灣,是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每到端午,家家戶戶清掃一新。同大陸不少地方一樣,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婦女們頭上佩戴艾葉,孩童佩戴香囊,辟邪保平安。而島內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爲熱鬧的活動除了吃糉子,還有划龍舟和立蛋比賽,端午節的正午,誰能很快將一顆雞蛋立起來,就會有好運相伴。

民以食爲天,放眼整個中華民族,端午節最有靈魂的食物也非糉子莫屬。端午對於海峽兩岸來說,最具「儀式感」的當仁不讓也當屬吃糉子。同大陸一樣,如今島內各大商家在端午前一個多月前就將各類糉子陸續開始上市,民衆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鮮的糉子,直到端午節結束。

臺灣豐富的美食文化在五花八門的糉子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排骨酥糉將排骨炸酥去骨入糉;野薑花糉以野薑花的球根做餡;豪華海鮮糉則是用鮑魚、蠔幹、鰻魚肝等替代傳統蛋黃;水果麻糬甜糉是甜品愛好者的最愛。此外還有雞腿糉、咖喱豬肉糉、黑糖黑芝麻糉、抹茶紅豆糉、花汁糉、剝皮辣椒糉、奶酪臘味糉、五穀水果糉、花生糉、素糉等,甚至還出現了新式的「冰糉」,豐富多樣的口味滿足了大多數人的味蕾。

近幾年臺灣端午節在年輕一輩中最流行的 「冰糉」,受歡迎度已快超過了傳統糉子。」冰糉」是西式甜點與傳統概念糉子的結合,外皮爲糯米粉或低熱量的葛根粉,內包當季鮮果、紅豆、芋泥甚至咖啡,個頭不太大,需冷藏保存。臺灣島內南北氣候縱跨溫帶與熱帶,在已進入夏日炎炎的端午時節裡,對於注重健康飲食的島內民衆來說自然就頗受歡迎,星巴克和遍佈島內城市鄉村的便利店都會在端午節期間推出「冰糉」 ,另一傳統佳節中秋的「冰月餅」上也會上演類似的火爆情景。

說了這麼多關於寶島的「糉」事,忽然間想起自己兒時端午節的一些散片記憶:每每端午鄉下人家煮糉子,隨同糉子一起入鍋熬煮的還有蛋。最常見的是雞蛋,經濟條件好點人家會放鴨蛋,最爲稀罕的是鵝蛋。經過細細慢熬,糉子熟了,蛋也熟了,而蛋帶着濃濃的糉葉香。而今雞蛋也好,鴨蛋、鵝蛋也罷,也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但兒時的味道卻成了一種回憶……這些年偶爾也會發現滬上這座城市裡,也有人在端午節將蛋與糉子一起煮的習俗。

其實如今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從市面上買糉子都很方便,品種多、質量也好。而大陸年輕一輩們也正與包糉子這一非遺技能「漸行漸遠」,臺灣島內不少家庭還是喜歡自己動手包,特別是一些孩子即將考大學的家庭更要如此。島內一年一度的高考跟大陸一樣,時間大多數也都在端午節之後。而包糉與「包中」諧音,因此許多父母都要親自給孩子包糉子,以求孩子考試順利,這點倒是跟大陸內地不少地方老一輩人們的期望高度相似。

以前有時會覺得有些傳統節日的習俗蠻迷信的,而今倒是越來越覺得,所謂親情,無非就是由這些每年重複在做的小事串聯而成的。老一輩的傳統習俗,傳給我們,再傳給小一輩們。無論這當中間隔多少時光歲月,每重複着一次,記憶便又會回來了,這或許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與意義吧。而傳統文化作爲兩岸同胞共同文化心理的淵源,傳統價值是兩岸同胞共同承認的規範。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爲兩岸共享,必將促進兩岸炎黃子孫「共情」。

(薛峰)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