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第一線該轉向了

(圖/路透

川普卸任前加碼推出一連串刺激中共的措施,顯現強迫拜登繼承其反中路線企圖。但對拜登政府而言,此被迫穿小鞋遺產也可做爲與中共交手重啓對話的資產,是談判的有利籌碼。但在反中已是美國政界共識下,如何拿捏尺度爭取最大利益並避免親中的質疑,是拜登對內施政的重大挑戰

拜登於就任總統前即表示,未來對外首要工作爲恢復與盟國間的互信,對內則以防疫經濟優先,因此這次在兵推中扮演美國的一方認爲,新政府雖然與中共在人權等重大議題上存在歧見,在試探恢復互動下,該表達的立場仍會表達,以對國內有所交代,但不會將歧見置於檯面上阻礙對話進行,也將以短期內即可獲成果且對美國有利的項目爲目標

因此在談判時,政策上置重點於貿易、防疫和氣候變遷,初期則聚焦於重啓戰略與經濟對話等事務性議題。有趣的是,兩位扮演藍軍美籍人士政治立場雖偏向共和黨,卻能扮演好民主黨政府官員角色實因美國政府不分黨派對臺政策與目標上有其一貫性臺灣不能將不同策略與手段誤解爲目標改變,甚至視爲改變現狀的機會。

在力捧川普卻須面對拜登的窘境,以及美國新政府不乏有成員曾有放棄臺灣以換取美國利益的言論下,民進黨政府除對美中恢復正常交往會高度關注,也必會藉大內宣對內保住顏面

日前外交部大動作宣佈在蓋亞那設立具官方性質「臺灣辦公室」的重大突破後,次日蓋亞那政府即發表聲明,表示與臺灣沒有建立任何外交關係,並以和臺灣溝通有誤而終止所簽署的協議。民進黨政府對內高調宣揚外交成就不僅使臺灣辦公室僅成立一天即被摘除,美國國務院事後也僅表示「美國鼓勵更多國家深化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

此不僅打擊我方建立「官方關係」的期待,更和川普時代必對中共打壓臺灣的行爲予嚴厲譴責之舉大相逕庭。顯然蔡政府在美中臺關係已改變下誤判形勢,除低估中共反應,也未掌握美國新政府對中的態度、看法,此舉甚至被解讀爲刻意衝撞以對內爭取反中、抗中政治利益的手段。破局結果雖令人扼腕,但爲政治私利而犧牲第一線外交人員努力的成果亦不足取。

當前政府雖對美中交惡有利抗中保臺有所期待,但在主張「戰略容忍」且「隨時有條件與北京進行合作」的拜登上任後,若仍認爲臺灣在美中戰略競爭大局中,可協助美國遏制中共崛起則有欠務實。畢竟要洞悉美國的對臺政策,必須由美國利益的角度探索;選擇性解讀美國立場,並拒絕承認兩岸關係外交政策上位事實,無法轉變臺灣在拓展對外空間上頻遭掣肘的困境

面對新的美中臺三角關係,民進黨政府不能再將臺灣帶往扈從美國,繼續擔任抗中第一線角色的方向。(作者爲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