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中美在可再生能源各具優勢,只要優勢互補,就會事半功倍

7月22日消息,近日第三屆2023中美氣候金融二軌對話舉行,對話意在推動中美兩國專業人士、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坦誠且有建設性的交流,以達成一份關於中美兩國氣候金融合作框架和機制的共識文件。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的共同關切,也是中美重要合作領域。本次對話將深入探討中美兩國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政策舉措、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貿易與碳市場、第三方國家綠色發展、COP28氣候資金問題及中美兩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領域和模式等相關議題。

會談現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趙華林、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等進行了建設性發言。

在第三方氣候合作問題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談到,在當前複雜的政治和地緣關係環境下,中美對話顯得彌足珍貴。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兩國國情不同,但具備在第三方合作的條件。中美兩國均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做出了很多很多努力,中美兩國既是排放大國,同時也是全球兩個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中美的合作對推動全球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劉燕華表示,中美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各具優勢,只要優勢互補,則會帶來事半功倍。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統計,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已經佔到了全球的31.9%,根據IEA2023年的報告顯示,中國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佔了全球的85%以上,中國在太陽能光伏方面有強勁的製造能力。美國在可再生能源的進步方面也很可觀,美國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在總髮電中佔比達到了22%,核能佔了18%,美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如果中美把各自的優勢在第三方開展合作,那麼效率就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趙華林就氣候金融問題提出,要完善環境和氣候治理體系建設。一是要推動部門的協同,確保明確的目標,導向清晰的環境政策,並長期貫徹下去。二是要確保政策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各部門之間協同實現環境治理的效果。三是要強化區域的協同,環境和氣候治理往往是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問題,需要區域間協同配合,共同完成治理。四是信息協同,數字化進程快速發展,推動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領域加強數據收集整理和融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談到,應對氣候變化是中美共識,是重點和優先合作領域,中國也作出了“雙碳”的莊嚴承諾,實現這個目標是堅定不移的,但是它的節奏、力度、路徑、方式,需要根據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做相應選擇。

王一鳴表示,中國需要把握好經濟增長和實現“雙碳”目標的平衡,需要合理解決在“雙碳”工作中市場與行政手段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市場激勵作用。其次,中國需要加大加大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研發,加強碳減排科技創新。

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談到,隨着中國全國碳市場上線即將滿兩年,碳排放配額額度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5億噸,成爲全球碳排放量覆蓋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設計之初是爲了高碳行業提供低成本減碳機制,除了發電行業以外,鋼鐵、建材等部門進入碳市場的工作也在全面持續的開展,碳市場的擴維勢在必行。當下,全國碳市場碳價目前處於40-60元/噸的水平,總體反映了中國當前的降碳要求和降碳成本現實。中國電力市場與碳市場在設計之初並不是統籌設計的,這與電力市場化改革、新能源發展政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並不是在一個時間段出現有關。因此,根據新的發展形勢,根據市場機制協調解決各方面的問題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中誠信集團CEO、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原副院長馬險峰談到,今年以來,極端天氣變多,對於極端天氣,我們不得不警惕,氣候變化迫在眉睫。國家間加強氣候信息披露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是發展氣候金融作爲主要的基礎規則制度。中國在氣候信息披露和規則進展方面較快。在這些制度政策的推動下,中國上市公司ESG披露、氣候信息披露的披露面不斷擴展。此外,加強氣候信息披露需要全球各國,特別是中美兩國攜手共同推進。今年6月份IFRSs相關規則的出臺,共同有區別氣候信息披露的要求,可能成爲未來各國制定氣候信息披露規定或者規則的重要基礎。加強氣候信息披露非常重要,但可能也是一朝一夕很難完成的,需要全球各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對談最後,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談到,中美健康發展不僅是對兩國有利,而且也對整個全球社區有利。“雙碳”目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的轉型過程,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深度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和企業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我們需要建立健全減污降碳,統籌融合的戰略規劃,政策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