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春風拂,“三農”展新圖

□張文婷

田間地頭,無人機在天空劃出數據航線;智能溫室裡,定製的“營養套餐”正在精準灌溉;數據中心,“智慧大腦”實時掌握農作物的生長情況。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外發布,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在耕地資源有限、水資源分佈不均的情況下,科技力量助力我國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種業振興行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新農人培訓提升農民技術水平……科技力量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全鏈條中,爲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要築就科技興農“新高地”。當前,我國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仍存在一定短板。要將“汗水農業”轉變爲“智慧農業”,要爲農業注入新鮮的人才“血液”。近年來,人才返鄉迴流,鄉村振興春潮涌動。一大批有想法、懂市場、能創新的“新農人”成爲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的“興農人”。“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加快良種培育和攻克,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也吸引更多志青年投身種業振興的研究浪潮。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賦能農業,智慧農業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引領先進人才要素集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廣袤鄉村有廣闊天地,讓更多人才投身農業現代化的洪流,實現個人成就與農業強國建設的“雙向奔赴”。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繪就“千村千面”振興圖。東北黑土區需要保護性耕作,華北平原側重節水灌溉,南方丘陵地帶宜發展立體農業,西部乾旱區亟待推廣耐旱作物。我國耕地資源稟賦差異巨大,水資源分佈不均,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因地施策”。牽一髮而動全身,需求不同,“着力點”也不同。當前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期,我們看到,廣袤平原地區大型播種機飛馳,崎嶇山地小型旋耕機精作,高原地區“光伏+儲能+滴灌”系統平衡了充足的光照與節水需求。這些都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的生動實踐。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二十二年聚焦“三農”議題,文件明確提出,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爲動力。走向農業強國的道路上,科技創新是強大的引擎,從“靠天吃飯”到“靠科技吃飯”,不僅是生產工具的迭代,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讓人才、技術、資本在廣袤田野上自由流動,讓智慧農業與地域特色完美融合,鋪展一幅“新”“興”向榮的現代農業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