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磨亮”珍珠:廣東海洋大學建科技小院,解決珍珠養殖難題

“將珠核和外套膜小片正確插入育珠貝,育珠貝才能產出優質珍珠。插核的技術操作,直接決定了育珠貝的存活率和成珠率。”近日,在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一家珍珠養殖企業,廣東海洋大學教授王慶恆正在指導一線工人進行插核操作。

雷州市珍珠養殖產業歷史悠久,但企業工人、珠農在養殖過程依賴傳統技藝,產出的珍珠質量和數量不穩定。廣東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以下簡稱科技小院)開展插核原理科普和技術培訓,並將技術要領、注意事項製成手冊,分給企業、珠農學習,在繁忙的植核季節送來了“及時雨”。

近年來,廣東海洋大學秉承“地方所需,海大所能”理念,發揮學校水產學科優勢,在海水珍珠貝主養殖區流沙灣建立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努力研究解決海水珍珠產業發展的問題,爲當地企業和珠農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技術指導。

針對海水珍珠產業存在種質混雜、養殖模式缺乏創新等問題,科技小院收集與創制種質資源,研發新型育珠技術與養殖模式,監測核心養殖區環境水質,提高海水珍珠的產量和質量。得益於科技小院的技術加持,雷州優質海水珍珠每斤可以賣到1.5萬元左右,比市場上普通珍珠的售價高出大約1000元。

“雷州海水珍珠質量上乘,遠近聞名,但育珠貝對養殖環境要求比較高。”科技小院首席專家鄧嶽文在與當地企業、珠農交流中得知,雷州市流沙灣內風浪小、生物餌料豐富,適合養殖育珠貝,但暑期灣內水溫過高、溶氧偏低,容易導致育珠貝大量死亡。科技小院師生將實驗室搬到養殖場,研發春季育珠分段接力養殖模式——在夏季高溫期將育珠貝轉移到外海深水區,度過高溫期後,再移回流沙港灣內育珠。

此外,爲避免夏季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對育珠貝存活率的負面影響,科技小院師生通過保溫、營養強化等措施,探索“早春繁育+秋季育珠”生產模式。該生產模式的養殖週期爲1.5年,育珠期在秋季,育珠貝存活率明顯高於春季育珠。

目前,新的生產和養殖模式已應用於育珠生產中。“以前災害性天氣一來,育珠貝很容易成片死亡。”流沙灣珠農李利二說,現在推廣新的生產和養殖模式後,育珠貝的成活率能提高50%以上。

影響育珠貝成活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要實現育珠貝健康苗種規模化繁育,需要突破很多技術難關。“育珠貝到繁殖季節後,生殖腺會相對豐滿,影響插核效果。所以在生產過程中,工人需要催產,讓育珠貝將生殖腺排泄出去。”北海市秀派珠寶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賈友宏談起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過去催產的技術不成熟,工人操作起來也十分煩瑣。

科技小院師生聯合珍珠養殖企業,研發了一套專用催產設備,形成了規範的技術流程,高效高質地實現育珠貝的催產。“技術進步後,育珠貝插核後的吐核率和死亡率降低了,珍珠的產量和質量得到總體的提升。”賈友宏說。

育珠技術和育珠模式的更新迭代,可以增加海水珍珠產業的經濟效益,但要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重視貝種遺傳性狀的提升。“珍珠養殖產業在品種的改良方面依賴傳統經驗,品種容易退化。我們決定在其中介入前沿科技,培育出穩定遺傳的貝種。”鄧嶽文介紹說,科技小院的師生通過發掘馬氏珠母貝優異種質資源,正在研發生長快、抗逆性強、優珠率高的貝種。

在國家級農業品種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的基礎上,科技小院的科研團隊培育出馬氏珠母貝“海選2號”新品系。“海選2號”生長快速,珠層厚度和成活率顯著提高;科研團隊還研究選育耐低溫品系,在正式投產前的試驗中,耐低溫品系在汕頭海區育珠期存活率爲55.36%,留核數爲1.08粒/貝,此貝種擴展了海水珍珠貝的養殖區域,提高了養殖效率。(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林華婷 樑緣 記者 劉盾)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