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自主 要先解決三大難題

當前,美國聯合盟友對中國科技產業實施封堵策略,包括禁止對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制造設備及技術。外媒日前披露,美國總統拜登最快將在8月8日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與機構在中國的高科技投資,包括人工智慧(AI)、半導體和量子運算等,預料將進一步激化中美在科技領域的摩擦。

南華早報6日報導,爲了反制美國製裁,中方積極尋求科技自主與突圍道路,但穆迪投資者研究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Research)和其他研究機構點出,中國追求高科技自給自足的路途上有三大難題尚待解決,包括缺少投資、缺少專業知識、缺乏高效率的國有企業。

穆迪投資者研究服務公司指出,對於高科技的投資管控恐影響關鍵訊息共用,這對於高科技製造業發展很重要;由於相關禁令,中國海外影響力也受限,這將影響中國在全球技術標準的發言空間,整個過程將導致投資短缺、資金缺乏。

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研究指出,高科技製造要實現高良率大規模生產,需要大量時間、人力與資本投資,這也將取決於中國是否擁有必要的生產設備。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先前表示,爲了提升生產水準,中國需要持續地獲得外國資本、市場和專業知識。

穆迪投資者研究服務公司強調,中國政府透過國有企業投資高科技行業,恐會導致資源錯配、產能過剩等問題,加上近年官方對互聯網、房地產行業的強力監管,令當地經商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民營企業對於難以預測的政策環境感到困擾,導致對於投資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