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從醫療外交到智慧醫療 宏碁智醫董座連加恩如何將AI導入醫療

圖/大江生醫 溫康居

連加恩醫師,現任宏碁智醫董事長暨執行長。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的他,前往布吉納法索擔任外交服務替代役,進行義診、籌設孤兒院,自此走上一條不平凡的跨界醫療之路。

陸續在非洲待了十年,從事醫療外交獲得了無數獎章,連加恩又赴美攻讀公共衛生博士,之後轉投入生技製藥領域,並在 COVID-19 大流行時回到臺灣,運用其專長協助國產疫苗的開發和國際溝通事宜。

如今隨着人工智慧(AI)席捲醫療界,他轉身投入更具挑戰性的智慧醫療產業。走過如此曲折的職涯,連加恩沉穩的言談間沒有任何迷惘,而是充滿堅定與共善的溫柔。

林大涵( 以下稱林):你的人生經歷相當豐富且多元,從家喻戶曉的外交替代役、醫療外交官、醫師到疫苗產業,現在來到智慧醫療領域,是什麼樣的信念引領你踏上這條跨界之路呢?

連加恩( 以下稱連):如果要說是什麼共通點串起了我從醫學系畢業後多次轉換跑道的經歷,那應該就是「對現狀的不滿足, 以及想要去挑戰」吧!我在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就讀時,周圍都是一羣對社會公益、環境、種族等議題抱持熱忱,並對現狀不滿意的人。身爲醫師,我也對隔壁的哈佛醫學院如何把研究成果帶到實際應用相當感興趣,修習了一堂「轉譯科學」課程,就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林:這堂「轉譯科學」課程的內容是如何觸動你,促成你現在的改變?

連:哈佛醫學院是全球最領先的新藥研發機構,這堂課理論和實務並重,甚至讓學生分組去開發新藥,讓我對製藥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其中我最難忘的是一個關於囊腫性纖維化( cystic fibrosis )新藥研發的案例。研發者分享他如何找到獨特的動物模型,並克服種種困難最後成功研發出新藥;同時,一位從小飽受此症折磨的病人也分享了他的人生經歷,以及新藥如何改善他的生活。

在那之前,我對新藥研發的印象僅停留在藥理學課本和藥商代表。但那堂課讓我見識到新藥研發的完整過程,以及如何真實改變病人的人生。這種「對現狀的挑戰」深深吸引了我,也讓我對新藥研發領域產生極大興趣,甚至讓我決定把博士論文主題改爲登革熱疫苗的開發,並加入武田製藥,後續也才加入高端協助研發國產COVID-19 疫苗。

林:你投入生技製藥的根本原因是看到改變現狀的機會。如今AI浪潮來襲,你果決投身智慧醫療領域,這也是一個「對現狀的挑戰」的機運嗎?

連:AI 對醫療產業的影響是深度、全方面的,例如現在常用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已經在一些醫療院所中協助護理師撰寫病歷,減少護理過勞,病人也開始會用ChatGPT 瞭解自己病情,雖然目前資訊正確性仍存有疑慮,但長遠來看,我認爲AI 將會減少醫病資訊之間的不對等,使醫療民主化,增進整體社會的健康狀態。目前宏碁智醫專攻的是AI影像判讀,包含透過視網膜眼底攝影監測糖尿病造成眼科病變情況、透過胸骨X光圖判斷骨質疏鬆程度等。現行法規限制只有醫事人員能進行檢測和判讀,但我認爲這面牆總有一天會被推倒,這些技術將可部署到地方衛生所甚至居家,讓遠距和個人醫療都不是夢想。

林:請問下一階段宏碁智醫將鎖定哪個篩檢領域? 又將如何推動這些技術在醫界的落地應用?

連:宏碁智醫目前正與長庚醫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一套AI心電圖(ECG)判讀系統,目標是協助醫生能更精準診斷心肌梗塞。這套系統利用AI從心電圖中找出一些醫生判讀時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進而找出潛在的心肌梗塞高風險患者,甚至將可達到預防醫學的境界。

宏碁智醫的目標是成爲一個平臺,讓更多優秀的醫療AI 研發成果得以商轉和應用。我們一方面積極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等機構合作, 持續探索具有潛力的AI 技術、充實產品線,另一方面我們和醫師、護理師密切溝通,從而找到最關鍵的需求,直接在醫療院所進行臨牀驗證和市場推廣,讓智慧醫療在臺灣各地落地,並將成熟的產品推廣到國際。

林:當年你赴美留學時,也到麻省理工學院( MIT ) 修了一門關於新藥投資的課程,能否跟我們分享這堂課帶給你的啓發?

連:那堂課是由經濟學大師羅聞全( Andrew Lo ) 教授開設的。當年他有多位親友在短期內因癌症接連去世,因而開始關注醫療領域。他發現,即使是在全球頂尖的醫療機構,新藥研發背後仍然受到金融財務的影響,由於新藥研發的風險太高,導致企業或金融機構不願投資,各種疾病的治療研究遲遲無法有所進展。因此他提出了「能否用金融工程治療癌症?」( Can financial engineering fight cancer? )的想法,併成立了BridgeBio Pharma 等公司,致力於投資罕見疾病新藥的研發。他的課程讓我瞭解到,商業機制在新藥研發過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金融是把生醫研究從板凳帶到打席的充份且必要的條件。

在這個課堂上我也見證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例如由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胡務亮所研發、被美國PTC Therapeutics 高價收購的治療「芳香類L- 胺基酸脫羧酶(AADC)缺乏症」的基因療法,這個療法從研發到臨牀試驗都在臺灣進行,至今造福了30 位病童。這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新藥研發領域的巨大潛力,以及如何爲病患帶來改變。罕見疾病的藥物研發除了能解決過去無法解決的醫療問題,投資這方面的研發長久下來更能打造一個平臺,爲下一個疾病藥物開發鋪路,進而改善整個社會的醫療品質。

林:智慧醫療目前多是輔助,尚無法取代醫師的專業判斷。但AI的影響層面正在擴大,你如何看待這個趨勢?

連:隨着AI技術的進步,未來智慧醫療產品的功能將越來越強大,可協助醫事人員進行更快速的病情判讀。比較有趣的是,我原本預期第一線醫療從業人員對於AI導入會有許多抗拒,認爲自己的專業訓練和經驗怎麼可能被AI超越,但實際瞭解以後,發現醫界普遍有「請趕快教我們怎麼導入AI,不然快要跟不上了!」的急迫心情。我認爲這和臺灣產業界以硬體制造爲先有點關係,臺灣人對硬體更迭很熟悉,但普遍對軟體相對不瞭解,因而產生強烈的需求,這也將會是宏碁智醫未來推廣的重點。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在產品開發流程中,宏碁智醫非常仰賴醫院,好處是產品的需求可以直接從醫事人員端取得,並在工程師開發完後直接現地取證試驗,產品開發完成再賣給醫院,但整體是形成一個以醫院爲中心的醫療事業。我心目中的「健康」範疇遠大於醫院,我期待不僅能幫助生病中的病人,還要從「醫人」擴大到「醫社會」,未來將結合我的背景專長,嘗試讓宏碁智醫在公共衛生領域上找到新的機會。

(本文出自2024.12.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