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赴港IPO,你還在給商業模式估值嗎?

“意識流解讀系列。

名不副實,是我們對Keep的最大印象。當我們真正拆解完這份招股書之後,這個印象進一步加深了。

01總體印象分:5分(10分滿分)

Keep,在英文裡是一個動詞,意思是保持做某事,或者是繼續做某事。在中文互聯網的世界裡,Keep是一個APP,上線於2015年2月,至今已逾8個年頭,回顧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可以發現,他們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他們取錯了名字。

作爲一個文字工作者,平時基本不怎麼運動,積累了大量的贅肉。最近,終於下定決心減肥,本來想通過成本比較低的方法,在Keep上買了幾節課,沒想到稍微動一動就被鄰居敲門投訴,說我動靜太大。無奈之下,買了家附近健身房的會員,意料之外地每次過去都會被健身的氛圍所帶動,長期不運動的情況慢慢也得到了一些改變。

是的,正如Keep招股書中所說的那樣,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危害,運動人羣正在快速增長,包括筆者在內,“我們”最需要的其實並不是“Keep”,而是Change。

長久以來的習慣想要改變,無疑是困難的,更何況健身並不是一個能夠讓大多數人感覺到“愉悅”的事情,它很累、會流汗、還有可能受傷,妥妥的“逆人性”的消費場景,一次兩次還好說,堅持下來就太難了。

按照Keep自己的說法,中國的健身人羣有3.7億人,其中有77.5%的人知道Keep,也就是2.8億人,但他們月活到2022年纔有3640萬人,當年月活用戶的同比增速,從2020年的36%,下降到不足6%,相比這家公司本身的品牌知名度,他們活躍用戶規模和增速實在是太小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案例在整個中文移動互聯網圈中也極其罕見,如果將Keep的月活數量和品牌知名度相除得出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很有可能是所有應用中最低的之一。很多人知道它們,很多人甚至下載過它們,但用的人實在太少了。

從數據上看,即便是用了Keep的人,也很難對他們有什麼商業的貢獻。根據其招股書,Keep的月度訂閱會員的滲透率僅有10%,只有364萬人左右,這些人每個月鍛鍊的次數只有7.8次,相當於約每4天才會打開Keep鍛鍊一次,按照Keep上普遍的一些課程看,每次使用時長也就二十分鐘左右。

一個粘性用戶規模在364萬人左右的應用,每週頂多打開兩次,一次也就用個二十來分鐘,且這二十分鐘期間,用戶主要是跟着Keep內的課程練習,而非高頻次的交互;運動完之後,可能會在Keep上打個卡,表示自己已經練完了,然後關閉應用,把自己的注意力換到別的地方。

這種情況就導致,Keep在上線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商業模式或者說營收的來源相對單一——賣課。除了用戶跟着課程鍛鍊的那點時間,Keep找不到什麼別的辦法讓用戶頻繁地打開自己,更遑論找到一些支付意願更高的場景,讓用戶付費。

畢竟,連他們自己的招股書中都明明白白寫着,線下的健身場景花費更貴、魚龍混雜難以辨別。Keep能夠提供的是便宜、便捷的健身體驗,而這些圖便宜過來的用戶能夠花多少錢呢?一個月60塊多點而已,不客氣地說,在一線城市點稍好一點的外賣,60塊也就夠吃一頓的。

每個人每個月消費的金額,比不過吃上一頓好點的飯,就這種消費吸引力也實在是沒誰了。“逆人性”的消費場景、枯燥且低頻的消費選擇,從沒有一家上市公司讓我們感到如此無所適從,在看招股書的時候頻繁發出“啊這”或者“就這?”的感慨。

02商業模式分:4分(10分滿分)

和名字相比,Keep的商業模式不能說是“選錯了”,只能說是和他們對自己的定位關聯甚微。

在招股書裡,Keep稱呼自己是一個“不斷髮展以交付爲導向的平臺,爲用戶提供全面的健身解決方案,以幫助用戶實現其健身目標”,並且已經“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已成爲健康精神和體魄的代名詞”。

毫無疑問,在健康健身領域,Keep是整個中文互聯網圈中的領導者。根據最新的數據,Keep在IOS中國區APP商店中,是健康健美類目的第一名;在全部的免費應用榜單中也排到了63位,這個成績比滴滴(76位)和美團外賣(85位)都要高。

但它們的收入、盈利能力等指標,並沒有符合這樣的地位。

2019年至2022年,Keep分別錄得收入爲6.6億元、11.1億元、16.2億元和22.1億元,毛利率分別爲41.1%、45.1%、41.8%和40.7%,淨虧損在2019至2021年快速上升,分別爲7.4億元、22.4億元和29.1億元,2022年則實現了淨虧損的大幅度收窄,全年虧損額爲10.5億元。

經營性現金流方面,Keep在這四年內並未實現這一指標轉正,2021年淨流出8.7億元,是這四年的最高峰;隨後在2022年,由於銷售及營銷開支大幅度縮窄,經營性現金流淨流出回落至4.6億元,但和經營層面的現金流回正之間仍有很大的差距。

收入、盈利能力等指標不好,背後是不夠成熟的商業模式。

雖然Keep號稱自己是全面健身解決方案企業,但在收入來源中,自有品牌的運動產品收入佔比在過去四年一直保持在50%以上,是它們商業模式中的核心。這些產品包括了運動衣、瑜伽墊和一些智能運動健身設備。

在這個戰場裡,Keep的競爭對手包括傳統運動裝備巨頭,如耐克、阿迪達斯和Lululemon等,也包括了中國的科技企業如小米、蘋果和華爲等。特別是如後者這樣的智能手機企業,其智能健身產品和手機的匹配度相對更高,且每一家都非常重視在運動健康領域的產品佈局。

在其收入中排名第二的,是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這部分內容包括了會員訂閱費、線上訓練課程和線上賽事等。這部分的收入增速相當快,過去四年分別爲1.5億元、3.4億元、5.6億元和8.9億元。

和自由品牌運動產品不同,這部分的收入取決於用戶對平臺內容本身的粘性,其穩定性是存疑的。

以線上體育賽事爲例,用戶通過付費報名參與賽事,在達成賽事設定的運動目標後,領取相應的獎牌。由於獎牌本身可以和許多網紅IP進行聯名合作,賽事推出之後在社交媒體如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爆火,快速拉昇了這部分的收入。

因此也有媒體戲稱,Keep是靠賣獎牌上市。雖然這個說法肯定是不準確的,在Keep的招股書中也很難找到相應的證據,但在賽事爆火之後,Keep也的確指望着這部分收入快速成長,在今年又新增了許多的線上賽事。

最後一部分的收入是廣告,也是唯一一個收入在2022年同比出現下滑的業務板塊。關於這塊其實沒什麼好講的,過去不是、未來也不會是Keep的增長重點,多了少了對這家公司來說意義並不大。

03想象空間分:4分(10分滿分)

拆解Keep的商業模式之後可以發現,與“互聯網科技”強相關的收入幾乎只有線上付費內容有關,其餘部分要麼是像廣告這樣的“添頭”,要麼就是像運動產品這樣的傳統制造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Keep在未來的想象空間真的着實非常有限。

運動產品這部分,在前文中也已經提到,Keep面臨的競爭,是和像耐克、Lululemon這樣的運動品牌搶肉吃,就算背靠中國完善的服裝輕工業供應鏈,其盈利空間增長也必然是有限的。在智能運動硬件這部分,又面臨小米華爲這樣的手機企業競爭,光靠名頭吃掉這些企業的份額,顯然是不夠的。

在線上付費內容這部分,Keep的未來空間依賴於自己的用戶數量究竟能提升到多少。如果按照一家健身房一年4000塊的年費(已經是非常高的水平了)計算,用戶選擇健身房健身,每個月支出差不多在330元左右,Keep的月活用戶月均付費則是60元,看上去還有五倍的空間,但實際上月均付費的天花板可能也就是200塊,且想要到達這個水平還有很大的難度。

如果Keep後續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用戶增速下滑的問題,就憑現在的名頭,可以說很難支撐上市後的股價。

目前有市場消息稱Keep打算把發行價定在市場定價區間的低端,即每股28.92港元,籌資約3.13億港元。按照這個定價區間,Keep的市值是152億,PS爲6.7倍,美股市場中相似的企業是Peloton,PS則僅爲1.01倍。即便定在低端,發行後大概率也會面臨破發的情況,實在想買,可以等到它們上市之後跌一跌再說。

當然,還是那句話,港股的好標的不要太多,有啥必要非得買它呢?

聲明:本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