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背後的政治正確與司法獨立

(圖/路透

10月初美國川普總統染上新冠肺炎,戴上他屢次用來嘲笑競選對手的口罩,逕自赴醫院。似乎顯示他已因得病而發現了口罩的重要性。然而,戴口罩不只是保護自己,更是爲了保護旁人。戴口罩的判斷,其實帶着公共衛生社會責任,並不合適依據黨派政治立場爲之。

9月底週末白宮西側玫瑰花園宣佈提名巴雷特法官(Judge Amy Coney Barrett)爲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儀式上,事後看來是個羣聚感染的危險場合,有7位出席者確診,包括總統與兩位聯邦議員。當天現場照片與錄影顯示,總統未戴口罩,被提名人也沒有。約200位觀禮者挨身而坐;戴口罩者,或者說在如此人多的場合中懂得善盡公共衛生社會責任的人,寥寥可數。

資料顯示,被提名的巴雷特法官與夫婿早先在今年夏天均曾確診,都已康復;她比一般人對新冠肺炎更有經驗,也必然瞭解,痊癒的患者既不當然免疫,也不因此即不再是傳染源。而她不戴口罩的判斷,更接近確診之前的總統。當時白宮輕蔑口罩的政治氛圍,衆所周知;她不戴口罩而接受提名,自是較爲政治正確的選擇。

新冠肺炎至今無藥可治,只能隔離或避免直接接觸病源而降低感染風險。戴口罩、勤洗手、避開人羣擁擠,都是常識性的科學預防手段。美國媒體上經常提到,鼓勵配戴口罩的政策是臺灣防疫成效卓着的關鍵。小心駛得萬年船,就是社會普遍配戴口罩的心理原因

川普總統在確診之前,罕見配戴口罩,他說是刻意避免強調疫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恐慌原是示弱的表現,配戴口罩也被視爲示弱的行爲,乃不難解釋不肯配戴口罩的政治心理,在於不肯輕易示弱。

這事其實已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政治議題。應該採取小心預防的科學態度,還是維持絕不輕易示弱的政治作風,取捨之間,配戴口罩與否儼然成爲區分政黨立場的政治符號。總統大選的辯論會上,沒有依照社交距離安排聽衆座位,總統家族成員都不戴上發給的口罩,就是引人注目的一道政治風景

巴雷特法官的提名此際特別顯得舉足輕重,原因不只在於她可填補月前驟然辭世、美國人暱稱RBG的女性偶像斯伯格大法官(Ruth B. Ginsburg)所遺留席位;也不只在於她深厚的法學造詣、輝煌的司法經歷與養育7位子女天主教家庭背景,與種種傑出的人生表現,顯示川普其實頗具慧眼,真正引發熱議之處,在於參議院中的共和黨議員要趕在11月3日總統選舉投票截止前,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通過任命,以促成其及早上任就位。

雖然選舉時程已近,但大法官出缺畢竟發生在川普總統的任期之內,並不能指責總統越權或是違憲。可是川普總統並不諱言,快馬加鞭強渡關山動機,是當再次遇到類似2000年的情形,因發生選票計算的憲法爭議而需要最高法院判決選舉輸贏的時候,有夠多他所信任的大法官能夠讓他更具勝算

James Madison 在《聯邦論》中假設所有的掌權者都有政治野心私心,想要攫取更多的權力;而憲法設計權力分立制度,就是使得各自獨立運作的權力部門相互制衡以對抗政治野心。從這個角度觀察,總統及其參議院中的盟友在最後關頭加速完成任命另一位盟友進入最高法院,以便能在必要時刻護駕,毫不計較這樣的舉措將會高度傷害最高法院獨立於政黨偏頗之外的司法信用,也該是意料中事。

只是,巴雷特法官縱因受提名而備感榮幸,也不需要不戴口罩來從事政治討好。戴上口罩接受提名,反而會是她在任命之前就可展現司法獨立精神的絕佳途徑;可惜她錯過了這個機會。她一旦成爲大法官而又遇上總統選票計算爭議時,能不能在需要展現司法獨立的當下,超脫政黨立場來抑制政治人物的權力野心,展現司法職位的憲法價值與智慧,將會是憲政主義的另一次重大考驗。世人只能屏息看下去!

(作者爲東吳大學法研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