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內需,促消費的增量政策不可少
貨幣金融政策先行效果立竿見影,增量宏觀政策如何接續則備受矚目。
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10月8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說,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針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把擴內需增量政策重點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費上。
當下,股市率先發動開啓新一輪調整,國內經濟也進入調整的關鍵局點。
面對消費需求不足,財政政策如何有效激活消費需求、財稅改革何以激發消費動能,已成爲破解當前經濟運行主要矛盾的關鍵所在。
從二季度GDP增速結構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有所減弱,較一季度滑落了1.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服務業領域也出現疲軟。
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圍繞提振消費的政策不斷加碼,在家電、汽車等重點領域集中發力。
無論是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還是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助力地方消費品以舊換新,都是在鞏固消費復甦的基礎,以促進消費市場的活躍與升級。
短期看,促消費政策的“增量”在於力度和範圍。
相較於之前,這些政策力度雖有增大,但考慮到當前經濟形勢,補貼力度仍有更大的發力空間,並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創造更多新場景,探索多種途徑促消費。
比如,家電補貼比例從此前的地方補貼10%提升至15%—20%,提升幅度在若遭遇商家先取消前期折扣,則實感有限。
尤其是在汽車領域,以舊換新政策目前尚未扭轉汽車零售弱勢局面,意味着“以舊換新”的誘惑力仍然不足,消費者向來對價格敏感,對高價商品出手謹慎,一頓操作計算下來沒有更大的實惠,自然很難買賬。
同時,觀察市場上以舊換新的商品覆蓋範圍,現有政策僅支持部分商品,爲了更有效地刺激消費,政策可適當擴大支持範圍,如通信電子設備、綠色消費品等新興及環保領域,確保政策能夠真正惠及更多消費者。
長期看,增量政策的關鍵仍在於提高收入。
衆所周知,居民實際消費能力取決於收入,受制於消費意願,而消費意願又與預期直接關聯。
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於同期GDP,也反映出居民實際購買力增長乏力。
在技術、產業、經濟的新週期下,無論是應屆生還是普通求職者,不同人羣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不可小覷。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做好就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明確部署。擴大就業關鍵還是要發展,尤其是高質量發展。
就業穩定、收入增長,終究歸於中國經濟活力的釋放,只有企業不斷盈利,經濟不斷擴張,創業和投資不斷活躍,居民才能放開手腳,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