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若兌現政見…新一波能源轉型風險

此番電價上漲,對許多業者和民衆可能帶來的衝擊,尚待評估。但對於接下來的執政者來說,無疑是撐到終於鬆口氣,除了幫臺電解套,多少也有助節電。

賴清德總統當選人在競選期間提及「二○五○淨零轉型」和「第二次能源轉型」。可預期,若要兌現支票,臺灣業者接下來所需面對的,將會是新一波的轉型風險。

值得提醒的是,儘管發電系統轉型扮演關鍵角色,能源轉型並不僅止是改變發電組合。整體的能源效率、永續性和能源安全,皆爲轉型的基本支撐。

過去能源轉型的一大謬誤,便是將其幾乎完全寄望於扮演發電、賣電角色的臺電。這和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要件,例如節能、能源效率與分散電力,不免矛盾。而在轉型前便該擬妥的完整路徑圖付之闕如情況下,過去八年實際走出的路徑,自然是佈滿利益與政治算計歧途的拼圖。交出的期末成績單,也就很難見人。

以即將屆齡除役的協和發電廠爲例,照說這正是轉型的絕佳機會。主事者卻堅持擴大容量、燒天然氣,並要大規模填海造陸,以致相繼因爲犧牲珊瑚礁等生物資源,加上犧牲基隆港的優勢與利益,引發大反彈而持續延宕。接下來,協和發電廠和生質能,是觀察賴政府追求淨零和能源轉型是否有望的指標。

過去使用的傳統生質能帶來許多問題,已逐漸被淘汰。而現今搭配高效率設備,使用固、液、氣態生質燃料,可望對達成淨零與永續目標直接做出貢獻。

目前全球生質能發電,以林木爲主要燃料來源,其他包括農業殘料及經過分類的垃圾。在臺灣,主要源自植物的生質能源,不僅是百分之百自有、自主能源,且優越的生長條件,可望彌補風與太陽能的間歇罩門。

達到「淨零」目標,種樹與加速提升樹木覆蓋率,無疑是重要關鍵。將生質作物整合到農林系統當中,可增加蟲、鳥等傳粉媒介數量,將逕流與土壤侵蝕降至最低,降低洪災風險、改善土質、碳埋藏,提升生物多樣性及改進水質。

例如在農田和溪河之間,建立樹、灌木、草三段生質作物,可藉着降低逕流流速,幫助淨化逕流水,也因此增進滲透水、懸浮物沉澱及保住肥力。生質作物對於農業的正面影響還包括:輪作期拉長、對肥料與農藥的需求降低、促進土壤保護、空間多樣性增大、在生長期間的干擾減少,及可望在冬季或鳥繁殖季節之後收成,而得以將各種損害減至最低。

推動生質能涉及農、林政策大方向的調整。例如重新定位造林目的,同時兼顧包括竹子在內的生產及環境與生態友善,進而建立完整的人工林撫育、疏伐配套,提升林木品質。

利用深澳等除役電廠的既有場地與設施,同時變更協和發電廠既有計劃,成爲示範性生質能發電廠,應爲讓臺灣能源穩健轉型,朝向務實追求淨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