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式用上新技術

這兩天,在山東德州市寧津縣保店鎮劉仙村的麥田裡,村民劉書祥登錄手機小程序,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查找科學配方施肥的方案。“現在按照大數據平臺給出的配方施肥方案,60畝土地能省下近1000元,每畝產量能比原來增加50多公斤。”劉書祥說。

寧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之敏告訴記者,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不僅能利用遙感監測小麥苗情,還能監測成熟度、預估產量等,幫助農戶科學管地,成爲增收致富的“千里眼”。

“別看這個選育棚只有兩畝地,卻種着公司新研發的60多個甜瓜品種。我們採取‘人工+物聯網’的技術,記錄分析植株生長情況,確保能夠選育到最優品種。”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旭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昊說。

近年來,莘縣以蔬菜現代育種、數字農業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爲重點,探索溫室種植AI算法技術。“這套物聯網智慧系統,能實現溫、溼、鹽信息實時採集,水、肥、風全程自控,可省工30%、節水60%、節肥40%、增產30%。”莘縣鏈雲科技負責人劉章華說。

在德州禹城市張莊鎮“噸半糧”核心區裡,一架載滿農藥的無人機正沿着小麥上空勻速飛行。洪峰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王洪峰介紹,之前200畝地需要10個人忙活一天,現在用無人機只需一天。

在泰安肥城市孫伯鎮南欒村,村黨支部書記陳月濤輕輕一扭閥門,田裡的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便迅速開啓,水均勻地灑向麥苗。“過去傳統的灌溉模式一畝地能用80方水,使用新技術之後,一畝地20方水就夠用。用水用肥都少了,莊稼的長勢反而更好了,小麥現在每畝能增產240斤左右。”陳月濤說。 (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