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老把式用上高科技

“原來都是靠天吃飯,現在俺手機上有‘遙控’,種地心裡更有數了。”1月23日,河南省鄲城縣城郊鄉谷集行政村楊小寨村62歲的楊東賢站在地頭,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業”APP,實時監測各個田塊墒情和小麥生長情況。

楊東賢自幼跟着爺爺、父親割麥、打場、曬糧,逐漸成爲一名會種地的老把式。如今他流轉土地1000多畝,一個人就能輕鬆管理。這全靠農田裡有了高科技,通過智慧農業管控,讓他這個老把式變成了新農人。

說話間,老楊按照“智慧農業”APP上的定位來到了麥田間,彎下腰撥開麥苗上的積雪,用手指插進土裡察看墒情,又隨手拔一束麥苗向記者展示,“你看這一粒麥籽已經分出4個櫱了,多虧了咱這高科技”。

作爲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所在地,鄲城縣163.7萬畝耕地中,建成152.7萬畝高標準農田,其中包括3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鄲城委託中國科學院主導設計,利用衛星監測、現場監控、智能農機操作,實現了“耕種管收”全流程數字控制,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通過數字農田建設,耕作成本減少5%至15%,生產效率提高10%至20%,機械化水平提升15%至20%,畝均糧食產量提升230斤,畝均增收310元,“靠天田”變成了“高產田”,有力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寸麥不怕水,尺麥怕寸水。溼不死乾死,凍不死抽死。”老楊一邊熟練地念着諺語,一邊讓記者看他手機上的智能提示記錄。“2023年12月1日,小麥墒情:旱。12月2日、3日,自助澆水全覆蓋。多虧了自動化設備第一時間提醒俺澆水。”原來,在豫東一帶,冬小麥越冬之前,至少要澆灌一次越冬水,保證土壤含有足夠的水分。

“三、二、一,起飛!”來到地頭,楊東賢操作一臺無人機加速轉動旋翼,在麥田上方向前飛行,均勻播撒着越冬肥料。“這幾年我學會了無人機操作技術,耕地、打藥、施肥,全都靠它。”

“你看這機井,用手機可以操控,還可以在自動噴灌機上刷灌溉卡,田間的噴灌設備就自動開始澆水了。”谷集行政村機井管護員邢守中介紹,原來每人每天只能澆5畝地,現在機器1天能澆400多畝,省工省時又省水。

“有了高標準農田,種糧大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更迫切了。全縣流轉5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就有10多戶。每次培訓,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鄲城縣高級農藝師袁文先作爲高標準農田的技術指導,每月都要開展幾次實地培訓,爲農戶講解防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隨着糧食種植水平不斷提升,科技種田受到越來越多農民認可。

“不看天氣看科技,新型農民更神氣。”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先進的農業機械減輕了農戶的勞動強度,土壤質量的改善和科學施肥技術的應用,也使農作物的抗病能力和產量顯著提升。鄲城縣連年糧食產量突破24億斤,成爲了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 (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