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住哪裡?老人公寓、安養中心、共生宅、養老村、退休宅需求比較
熟齡族選擇人生最後一個家,雖然選擇多元,還是要做通盤考量。 圖/freepik
據統計,全臺有高達462萬戶的屋齡在30年以上,其中,有很多老人是住在無電梯的透天厝或老舊公寓,上下樓是一大難題。加上近年長照需求提升,養生宅、老人公寓或共生宅的需求也應運而生。不過,這些名稱都很接近,性質卻大不同。
老人公寓:公辦民營,收費較親民
公辦民營的「老人公寓」是多數長者的選擇之一,裡頭會有年齡相仿的室友,可以互相照應陪伴。
一般來說,這類住宅鄰近市區、生活機能方便,但要入住需要符合指定條件,如:設籍該縣市、年滿65歲以上、未患有失智症、能自理生活,或經巴氏量表評估達90分以上者、中低、低收入戶及無自用住宅者優先等條件,依各家規定有所不同。
老人公寓雖不及養生村豪華,但基本生活無虞,簡單舒適,收費也較爲親民,以臺北市老人公寓來看,月租金落在1萬3,000元至2萬8,000元之間。國內知名的老人公寓包括:陽明老人公寓、朱侖老人公寓、中山老人住宅、大龍老人住宅、五股老人公寓、嘉義市長青園、高雄市崧鶴樓與仁愛之家等。
安養中心:專收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的長照機構
安養中心又稱爲養老院、養護所,也就是法規定義的「長照照顧機構」,主要分爲三類:
一、長期照護型:以罹患長期慢性病,且需要醫護服務之老人爲照顧對象。
二、養護型:以生活自理能力缺損需他人照顧之老人或需鼻胃管、導尿管護理服務需求之老人爲照顧對象。
三、失智照顧型:以神經科、精神科等專科醫師診斷爲失智症中度以上、具行動能力,且需受照顧之老人爲照顧對象。
此外,還有一個名詞是「安養機構」,法規條文是:照顧需他人照顧或無扶養義務親屬或扶養義務親屬無扶養能力,且日常生活能自理之老人。也是納入安養中心的一環。
安養中心提供全天候專人照顧,醫療健康無虞,如果身體機能退化也不用轉介至其他機構,但須配合團體生活,作息較爲規律,月租金落在2萬元至5萬元之間不等。
共生宅:建構全齡學習住宅環境
共生宅,其實就是結合社區在地及健康的樂活的概念,提供一個彼此互相扶持、支援的樂齡生活環境,並提供各式課程及活動,像是一個大家庭,跳脫了傳統封閉型養老院的規畫及想像。
目前政府推動的青銀共居就是一個案例,其參考了歐美國家的長者照顧模式,希望透過高齡長者與年輕學子的互動,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提升雙方的生活品質。臺灣第一處青銀共居,是以三峽北大特區三戶社會住宅作爲試驗場域。
共生宅費用較高,以合勤建設在臺中烏日打造的合勤健康共生宅爲例,有預繳押金及不用押金兩種方案,若不用押金,每月租金4萬元起跳。至於政府設置的青銀共居住宅,費用則萬元有找。
養老村:佔地較大的複合式養老社區
養生村是希望打造一個多元社區,提供優質的養老生活,讓老年生活也能像是度假村般,不但有專業醫療服務,更有提供健身房、文化教室、圖書館、餐廳、娛樂設施等。
養老村的財力門檻及健康標準較高,入住費用包含保證金、每月住宿費、膳食費、水電費等,其中的每月住宿費約在1萬6,000元到5萬元不等(依房型而定)。桃園龜山的長庚養生村、位於淡水的潤福生活新象等,都是較爲知名的養生村。
退休宅:老後住在自己的房子
不同於坊間的照護機構,有些人會選擇將自家打造爲退休宅,或是另外買房作爲養老處所。
但退休宅的地點與室內空間都要貼近長者的需求,建議以下幾點需納入考量:周遭生活機能完善、醫療的便利性、可散步的公園、供上下樓的電梯、室內明亮通風、室內無障礙設計等,其他可根據個人需求客製化調整。
選擇養老機構前要做的3件事
熟齡族選擇人生最後一個家,選擇性雖然多元,還是要做通盤考量:
一、養老住處是否符合老年生活需求
若以養老機構來區分,行動不便的長者,不適合將自宅改爲退休宅;喜歡遊山玩水、與人互動的老人家,或許比較不適應安養中心這類型機構(前提是沒有失智或失能)。至於內外部設施,交通自由度、健康管理、醫療資源等,都必須一併納入考量。
二、評估個人健康需求
身體機能差,或是有家族病史的長者,建議可尋找醫療資源較爲豐富的養老機構(有些養老機構有資格限制)。若本身患有慢性病或有家族病史的長者,選擇入住養老村前,務必先了解相關健康規定,以免增加隱形成本。
三、合約眉角要注意
不管是哪種養老機構,都會簽署住宿契約,例如養生村會規定入住者在入住後30天內解約,養生村不得拒絕,但許多設施或是機構經營問題,未必能在短時間發現,加上有些會添加偏袒養生村的條文內容,簽約時建議先看了解合約條款,必要先短期入住,確定後再簽訂長期合約。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的網站有提供多種養護(長期照護)定型化契約範本,可以多加利用:老人福利機構定型化契約專區。
此外,合約中對於保證金、膳食費、住宿費、服務費、維護費、解約退費、費用調漲的部分,都得特別詢問清楚,避免簽約後影響生活品質,或是造成經濟損失。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