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虐待1/近五年案件增3成 子女虐老佔半數、精神虐待最大宗

老人虐待事件逐年增加,施暴者以兒女、媳婦等親屬佔比最高。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林澔一/攝影

臺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女化夾擊,家庭人口數下降,照顧壓力上升,導致老人虐待事件頻傳,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我國老人保護通報案件,由108年1萬7373件,上升至112年2萬2540件,成長近3成。專家表示,老人虐待事件增加,與人口結構改變、民衆照顧負荷提升有關,而老人虐待事件多發生於家內,長者受傳統文化影響,不易向外求援,是老人保護一大阻礙。

衛福部統計,老人保護通報案量108年爲1萬7373件,109年爲1萬9344件,110年爲2萬1745件,111年爲2萬3141件,112年爲2萬2540件;112年老人保護案件,施暴者以兒女、媳婦等直系血(姻)親卑親屬佔比最高,達55%;案件類型以精神暴力佔比最高,達40%,其次爲肢體暴力佔比33%,跟蹤騷擾佔比18%。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臺灣平均家戶人口數僅剩下2.52人,照顧人力不如過去充裕,照顧高齡長者壓力極大,子女面臨自身生技、婚姻、生涯發展等問題,家庭內部支持系統不足,國家介入不夠,再加上世代落差,子女觀念與傳統孝道不同,容易導致照顧者、被照顧者關係緊張,進而引發老人虐待事件發生。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國內家庭型態轉爲以小家庭居多,且成年子女與父母分居不同縣市情況相當普遍,長者失能後被迫遷居與子女同住,因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等不適應,容易導致衝突,且老人虐待不像兒虐,可由學校、安親班等從業人員察覺,多在家內不敢對外張揚,也會因受暴而畏懼至社區活動,讓老虐情況更難被發現。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就實務經驗觀察,國內長者遭受子女、家人虐待時,多停留在「這是家務事」觀念,認爲接受保護服務,等同於對外承認子女、家人不孝,加上擔心通報後子女會遭人嘲笑,而選擇隱忍、拒絕服務。

家總統計近年登上媒體的重大老虐事件,新冠疫情期間案件數由8件降至4件,去年卻出現回彈,全臺發生高達14件重大老虐案件。陳景寧分析,案件中共7件是50歲以上長者照顧80歲以上雙親,4件爲80歲以上長者照顧50歲以上中年身障子女,其餘3件照顧者、被照顧者均爲80歲以上,前述「老老照顧的狀況,讓家庭面臨壓力,且高齡長輩更抗拒外部資源協助,讓雙方關係劍拔弩張。」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教授趙善如分析衛福部老人保護事件統計數據,發現去年老人虐待案件「非首次通報」比率達44%。她表示,此數字反應,長者在遭遇家暴事件、被通報後,常會基於家醜不願外揚、擔心子女被貼標籤等理由拒絕服務,但一段時間後施暴情形再次發生,又被通報制系統中,鼓勵長者遇到暴力侵害,應該積極接受服務,纔能有效降低再度受虐的機會。

張秀鴛表示,防制老虐案件,衛福部辦理老人保護性社工職能訓練,協助社工需熟知長照2.0資源,觀察到家庭成員因照顧負荷對長者施暴時,協助連結資源;另,長照居服員也應增加老人虐待辨識能力,進入案家時,若發現長者抱怨家人冷言冷語、精神虐待等狀況,即應通報進入老虐體系,「雙方敏感度都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