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老房 公寓螃蟹族困境難解

臺灣雙老世代來臨,老人住宅問題大,如何讓老有所養,在宅老化成爲政府一大挑戰。圖爲清明連續假期,臺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老人們,傍晚在大廳享受暖陽。(鄧博仁攝)

近10年六都老人居住宅數變化

臺灣都市「雙老世代」來臨。內政部統計,全臺896.5萬戶住宅中,有逾半住宅是屋齡超過30年的老宅,只有65歲以上銀髮族居住的住宅數已突破65萬戶,比10年前大增逾30萬戶,其中,76%是獨居老人,老人獨居在老宅,雙老世代問題重重,如何讓老有所養,在宅老化,成爲政府一大挑戰。

國發會預估,我國將在3年後進入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數20%的超高齡化社會。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表示,政府應重視雙老世代的問題,建議訂定《以房養老條例》,否則政府將無法承擔衍生的社會問題,多數老人也無法自救。

依內政部資料顯示,六都獨居老人宅的數量,以新北市的9萬9444戶最多,獨居老人宅佔比以臺南市增加最多,10年增加4.1個百分點。臺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獨居老人戶數增加主要是「子女北漂」、「小家庭觀念提升」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老人住在無電梯的老舊公寓,無力遷出,等不到都更,或無力都更,除有居住安全問題,上下樓也是一大難題,即使政府放寬法令,鼓勵老宅增建電梯,但仍有住戶沒錢、公寓沒有空間,或樓梯間被霸佔等問題,不能增建電梯。

許多老人因爬樓梯不方便,乾脆少下樓,成爲外界口中的「螃蟹族」,只能在樓上住所水平移動。

張金鶚呼籲政府訂定《以房養老條例》,政府應提供多元方案,讓老有所養,確保長者權益。張金鶚認爲,入住長照機構是最不好的措施,在長照機構裡,四周所見都是老人,看到老友一位位不見,心理壓力會較大,恐凋零速度較快。

至於,現行銀行辦理的「以房養老」方案,估值保守又要付息,張金鶚建議政府可參考國外做法,立法讓老人可將房子賣給保險公司或社福團體,前者保險公司取得後會負責維修房子,老人身邊有錢,可透過信託解決安養問題;後者由社福團體依房子價值提供不同套餐,照顧長者起居直至辦理後事。

「上述兩項機制,都須要政府立法規範!」張金鶚指出,例如將房子交給社福團體,由社福團體照顧起居,現在便有伊甸基金會等以「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辦理。但目前政府並未制定相關規範,若長者不幸遇上詐騙集團,原本僅是「窮到只剩房子」,被騙後,更陷入棲身之所都沒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