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葉香腸不合法?綠委爲傳統食材請命 食藥署研議今年修正指引

▲荖葉作爲檳榔佐料被視爲「綠金」,近年學界、民間社團紛紛發起實際行動「去污名化」,並利用荖葉香腸等料理推廣傳統食材。(合成圖/翻攝自許展維臉書/警方提供)

記者呂晏慈/臺北報導

端午節到來,有些民衆會使用月桃葉包糉子,過去被列爲「不得使用」的月桃終於在今年成爲合法食材。不過你知道嗎?同樣屬於傳統食材,常被用來包檳榔的「荖葉」依舊被衛福部食藥署列入「未確認安全不得使用清單」。去年便有廚師因販售「荖葉香腸」,被開罰新臺幣6萬元,對此,民進黨立委陳培瑜、伍麗華積極關切此案,食藥署也明確迴應,今年將研議修正「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減少對傳統食材的限制。

荖葉作爲檳榔佐料,被創造過「綠金」商機,學界與民間社團近年紛紛透過實際行動,希望讓傳統食材去污名化,例如慈濟大學曾與在地民團合作製作荖葉面膜,發展新商機,也有餐飲業者融合荖葉製作創意料理,推出荖葉水餃、香腸甚至乳酪蛋糕,將傳統食材作爲行銷宣傳重點。

然而,去年卻有一位屏東林姓廚師,因爲販售「荖葉香腸」被民衆檢舉,最終因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遭開罰6萬元,引發地方輿論譁然。屏東縣議員許展維便在縣議會質詢時批評,「如此認定,要如何顧及地方創生產業權益?」

該名廚師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時無奈地說,由於荖葉經常被與檳榔連結,給人一種不好的觀感,所以他纔想到,也許可以透過製作「荖葉香腸」,讓更多人認識這種傳統食材,「平常大家都在吃,根本不知道(不能用荖葉入菜)」。

該名廚師說,「現在不敢賣啦!賣荖葉香腸都賺不到6萬元,還被罰了6萬」。此外,由於他去年提出的訴願已被駁回,已有計劃提出行政訴訟,進一步尋求救濟管道。

去年曾舉行記者會關注傳統食材議題的原民立委伍麗華受訪指出,儘管食藥署設立「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臺」,說明「並非平臺未載列品項即不得供爲食品原料使用」,但對傳統食材的認定方式應該更簡單化,讓普羅大衆有食用經驗的食材,都能夠被納入。

陳培瑜則表示,食藥署應修正「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將國內不同族羣的食用傳統及習俗文化等背景資訊納入考量,此外,依照現行規定,業者若想使用未被確認安全的食品原料,需要填寫問卷、附上相關佐證資料,但一般餐飲業者根本不具備足夠調查能量,遑論負擔科學研究的高昂經費。

對此,食藥署應詢說明,臺灣因多元族羣融合,不同飲食文化蓬勃發展,食藥署規劃於今年與農業部、原民會、客委會等相關部會共同合作,蒐集瞭解國內不同飲食文化使用的食材,包含其食材來源、使用部位、傳統飲食方式及食用歷史經驗等資訊;並將研議修正「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以兼顧食品原料的食用安全性,並減少對各族羣傳統飲食文化食材發展的限制。

此外,長期關注民族植物食療議題的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張育銓也建議,根據口述歷史,臺灣人食用荖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50至200年前,早已具備經年累月的食用經驗,應該要有被理解、合理化的論述出現。

爲了推動荖葉成爲合法食材,張育銓分享,現階段,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農糧署、農業藥物試驗所、臺東大學等5個單位已共同合作,斥資超過450萬元、耗時2年多,希望藉由動物實驗提供科學佐證資料,申請進行非傳統性食品原料安全性評估,之後也會提出完整的評估報告。

▲去年選舉期間,立委陳培瑜(左一)與伍麗華(左二)曾開記者會,關注守護傳統食材的議題。(圖/陳培瑜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