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川」流不「習」 貿易戰滿漢全席?

文/洪寶山(理財週刊發行人)

中美貿易爭端起源於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三月二十二日簽署備忘錄,宣佈依據貿易法第301條指示,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總計達六百億美元之多。中國商務部也做出反制措施,向128種美國進口商品徵稅。雙方雖一度在五月達成停戰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尋求和解,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仍在六月十六日公佈對中國加徵關稅清單,中國不甘示弱也做出對等報復,中國商務部重新對美國輸入中國多項產品做反傾銷調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宣示,一旦爆發貿易戰,將對川普以牙還牙。但面對這場貿易戰,中國真的準備好了嗎?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善文近日發文指出,中國官員對於即將到來的貿易摩擦或貿易戰似乎還沒做好思想準備,而反華正成爲美國公衆執政黨的共識。

根據彭博資訊指出,美國與中國的衝突維持愈久、愈激烈,造成的損害也會愈大,PGIM固定收益首席經濟學家席茲表示,「目前美中已陷入僵局,雙方都認爲自己佔上風,這是最令人害怕的情況之一」。

日前中國科技部所屬「科技日報總編輯亞東一番話,似乎也印證經濟學家的擔心。劉亞東在一場演講中砲轟一些輿論誇大中國成就,所謂中國「新四大發明」(指高鐵、共享單車行動支付、電子商務)、「全面趕超」美國等論調,「忽悠」了中國領導民衆

言論對照中國今年三月上映,創電影史紀錄片票房冠軍的「厲害了,我的國」,竟在四月緊急下架,此風向球不謀而合,此舉也和中美貿易戰不無關係。美國下令封殺中國高科技品牌中興通訊,引發華爲、阿里巴巴等中資高科技企業恐慌,更暴露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與美國存在的差距,也明白告訴中國人,實力,不是你嘴巴說了算,而是要真正的佔上風。

而我們在臺灣也不能只是隔岸觀火,貿易戰火一點燃,絕對不會只是中國和美國的事,一定是遍及全球基本上不會有贏家,只要小輸就是贏家,鷸蚌相爭,其他國家並不會得利,亞洲的臺灣、南韓馬來西亞更有可能是大輸家。所以不要以爲這是川普跟習近平的挑釁,是中美的戰爭,因爲臺灣本身除了在經濟上依靠出口貿易外,政治問題也讓我們難以置身事外。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932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