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將至,老人說“立冬補冬,補嘴空”,這天都有些啥講究?

立冬一般都是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作爲二十四節氣中第19個登場的節氣,立冬在古代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民俗專家介紹說:古時候人們在立冬這天,祭祀地神祈求來年豐收,吃餃子,並舉行一些宴飲活動。

立冬之後,日照時間變得更短,正午太陽的高度繼續降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標明立冬意味着冬季開始,萬物歸避寒冷,今天很多地方也迎來了第一場雪。

北方人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任何一個重要節日,北方人都會端上餃子,在立冬這個重要的節氣自然也少不了餃子的捧場,餃子的餡料多樣,大白菜豬肉餡料餃子是北方人的最愛,還有用倭瓜做餡,做點蘸醋加蒜吃,也堪稱美味。除了吃餃子之外,各地還有不同的飲食。咱們一起來看看在立冬這天各地有哪些食俗!

北京人要吃涮羊肉

民俗有云:北吃餃子南吃蔥,銅鍋羊肉好過冬。涮羊肉老北京至清代宮廷時在立冬時就會涮羊肉,具有溫補之效的羊肉可以抵禦冬季的寒冷,後來民間也熱衷此道,如老北京的涮鍋,慢慢流傳至今,立冬這天來一點涮羊肉進補養生,涮羊肉時還可以配一點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這樣的蔬菜用來平衡羊肉的溼熱特性。

閩中必吃草根湯

熬草根湯草根湯是立冬這天閩中家家戶戶要熬製的養生湯,草根湯用中藥草熬製,一般常用到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將它們剁成片後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

漳州要吃“交冬餈”

福建漳州的農村在立冬這天要舂“交冬餈”慶祝好收成,這種“交冬餈”是將糯米蒸熟之後放入到石臼中,然後反覆舂,舂到糯米糰變得韌性粘稠後,再揪出一塊搓成團,配上用熟花生米磨出的粉和白糖相拌,做好的小餈粑均勻滾上白糖花生粉,吃的時候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吃“交冬餈”在江西上饒的立冬也會出現,不過在江西上饒稱爲“麻子果”。

蘇州吃鹹肉菜飯

老蘇州人在立冬這天要來一碗鹹肉菜飯,霜降後被霜打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鹹肉、米醋爲原料,用土柴竈來做一碗鹹肉菜飯又香又糯,這一碗鹹肉菜飯也是最家常的飯菜雖沒有列入蘇州名食,雖普通卻不尋常。

紹興釀黃酒

立冬這天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選擇在立冬開始釀酒也是因爲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爲“冬釀”,祈求福祉。

南京要吃生蔥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這是一句流行在南京的諺語,到了立冬這天,老南京人會去吃蔥來抵禦溼寒的冬季,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着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