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服租約到期 丁學良:中共不許臺灣再使用「中華民國」

政治社會學家丁學良,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教授,還是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通訊研究員(圖/取自維基百科,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在外媒撰文指出,「中華民國」一詞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爲得到了對岸方面的默認,但隨着蔡英文政府上臺後仍拿它「借殼上市」,大陸方面將作出一項新決策,來回收「中華民國」這件禮服,不讓臺灣老是這套禮服卻又不付出高額租金

丁學良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並以「臺灣的『中華民國』大禮服還能穿多久」爲題,探討兩岸問題,他認爲,「中華民國」這個稱號對臺灣而言,就像是一件不太合身的「大禮服」,但卻發揮了多項實用功能和重要象徵,並給兩岸局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949年國軍吳淞上船撤往臺灣。

臺灣至今一共借用「中華民國」這套大禮服2次,但出借方卻並非同一家。第一次的出借方,是原先在大陸執政的國民黨,爲了在1949年的生死關頭生存下來,不但把「中華民國」的所有政治象徵一一搬到臺灣來,還將其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披掛「中華民國」大禮服的臺灣社會藉此獲得了巨量實惠,但卻也爲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時至今日,仍沒有人能整理出一份朝野均能認可的完整帳單

第二次出借,則發生在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任期交接點的1990年代末期,並持續到2016年馬英九任期結束,在這段期間裡,中共對臺工作系統成了允許臺灣借用「中華民國」大禮服的「中流砥柱」。

▲丁學良認爲,「中華民國」這件大禮服,對臺灣來說有些不合身,但也帶來許多實惠和代價。丁學良指出,中共作爲新的出借方,近年來越看越盤算,越是感到得不償失,因爲臺灣透過這件大禮服,得到了諸如經貿利益、優待臺灣居民到大陸就業就學、外交邦國不被摘除等實惠,好處幾乎能拿就拿,但能不作出的讓步就儘量不作,加上蔡政府上臺,更是讓中共的不滿從量變轉爲質變,

爲此,中共決定收回禮服,正式宣佈「借用到期」,連同摘除「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外交邦國操作也就此啓動,不難發覺中共對臺工作系統的決策層顯然已經跨過一個新的門檻

▲丁學良指出,蔡英文上臺後,讓中共的不滿由「量變」轉爲「質變」。(圖/總統府

丁學良說,儘管有些臺灣人認爲,那些外交邦國多非大國富國,多是些不斷伸手要錢的國家無法爲臺灣帶來實質的經貿、軍事利益,但倘若所有邦交國都被摘除了,那「中華民國」這個國號不就被消名了嗎?既然臺灣無法成爲一個僅以自己爲名義國際法體系成員,那以後的路要怎麼走?2300萬民衆又該怎麼辦?

丁學良認爲,兩岸強制連接有害,斷然分開也有害,所以最好自然地保持有距離的「合而不一」。

▼一江山戰役中,當時負責守備的是「反共救國軍」。(圖/軍聞社提供)

▼一江山60週年紀念大會現場展出陣亡將士名單。(圖/記者蕭保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