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國》呈現蘇東坡人生體悟的《定風波》

李利國》呈現蘇東坡人生體悟的《定風波》。(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李利國專欄】看到蔣勳解析蘇東坡的《定風波》,頗有感觸,特書一二於下!

蘇東坡,本名蘇軾,他的文、賦、詩、詞都極爲傑出,也善於書法和繪畫,才華過人。他20歲就中了進士,前程看好,但在北宋中期反覆多年的政治鬥爭和權力傾軋中,無論是以王安石爲首的新黨或以司馬光爲首的舊黨得勢,他都因堅守自己原本的理念原則,不去討好,不欲依附,一直扮演「一肚皮不合時宜」的角色,因而不斷遭到新黨與舊黨的排擠陷害,雖曾官至禮部尚書,也幾度被謫至湖北黃州、廣東惠州,最終是到海南島儋州任九品地方小官。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爲「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爲何他連簽署公文的權利都沒有?意即他是一個被流放的犯官,所以沒有俸祿與宿舍住房;他爲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只好向官府申請在黃州城東門外山坡上的一片荒地進行耕種,故而自稱「東坡居士」。

《定風波》即是蘇東坡在黃州期間所寫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方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在「詞序」裡說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由此可知,蘇東坡到黃州的第三年,在沙湖買了一塊地,三月七日這天約了朋友前往,在途中遇雨,雨傘卻是由先走在前的僕人所攜帶,所以大家都被淋得很狼狽,只有他似乎渾然不覺,還認爲在雨中持竹杖穿芒鞋吟嘯徐行,比騎馬更輕快。

《定風波》呈現了蘇東坡的人生體悟,如何才能定住人生中的風波呢?即是要坦然面對挫折磨難,要以豁達恬淡的心態來對待人生沉浮跌宕。「也無風雨也無晴」當然不是說真的沒有風雨陰晴,而是喻指內心不受外在環境變化所困擾,不爲世事得失宦海浮沉縈懷,這樣即使人生路程風雨交加,只要有件蓑衣就能享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蘇東坡的人生在此邁入新境界!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又遭新黨言官彈劾而被貶謫至惠州任寧遠軍節度副使,這一次貶得比黃州更遠更荒僻。某日他出遊松風亭,走到半路感到疲累,但是否就此止步休息還是再走下去讓他一度猶豫不決。思考良久後,讓他頓悟了一個深刻的轉念哲理:爲什麼非要爬到松風亭呢?邁向目的爲何要成爲心靈的緊箍咒,限制過程的自在?於是,半途而廢本來令人沮喪,有此一轉念,隨遇而安,釋去心理羈絆,生命格局豁然開朗。

蘇東坡以這個經歷寫出《記遊松風亭》一篇小文: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

宦海跌宕起伏,生涯風風雨雨,使他不斷地思考人生安身立命之理所在,他終於再次頓悟「名位權勢功過是非利祿等等都是生命的枷鎖,唯有掙脫外物的羈絆,心靈才能「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生命也才能成爲自由的主體!

的確,人生的機遇不可測不可求,如同潮起潮落,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豁達恬淡的心態去面臨挫折低谷,不要自艾自怨也不要沮喪失志,人生的高度應由自己定義並建造!

作者爲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