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等歐洲國家爲何拒絕大陸改抱臺灣 《外交家》:目的有二

文章認爲,即使與立陶宛貿易往來有限,大陸依舊拋出一系列的經濟制裁,真實目的在於嚇阻其他中歐國家倒向臺灣。圖爲開往立陶宛的中歐班列。(圖/新華社)

隨着臺灣政府日前宣佈在立陶宛開設新代表處,大陸不但驅逐立陶宛駐北京大使,更陸續祭出一連串經濟制裁。對此,英文線上時事雜誌《外交家》分析,包括立陶宛、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近日紛紛擁抱臺灣,背後原因除了在美中角力中選邊站,還包括與臺灣打交道能帶來商業利益的考量。

在臺灣宣佈於立陶宛開設新代表處後,中國大陸下令將其駐紮在立陶宛的大使撤回,並驅逐立陶宛駐北京大使,使雙方外交關係頓時跌落谷底。

※用臺灣而非臺北激怒北京

《外交家》指出,建立代表處不意味着臺灣與立陶宛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儘管臺灣新設的代表處將執行實際上大使館的職能,但代表處仍舊不是正式的大使館或領事館。

不過,雖然就像臺灣在其他國家的代表處一樣,代表處並沒有轉化爲正式的外交承認;但從北京聲明來看,大陸不滿的是設立的代表處名稱爲臺灣,而非一般慣用的臺北代表處。

臺灣在海外設立外交辦事處遭大陸杯葛,這早非新鮮事。2021年2月,臺灣宣佈在圭亞那設立外交辦事處計劃的隔天,就因北京不滿而被迫取消。

從另一角度看,將外交機構改成臺灣而非臺北,意味着臺灣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正加強中。早在2017年,負責處理對日關係的臺灣民間機構,將沿用45年的東亞關係協會改稱爲臺日關係協會。

無獨有偶,2021年5月提出的《臺灣外交檢討法案》,其中一項條款便計劃將臺灣在美國代表處的正式名稱納入「臺灣」。(現在使用名稱爲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臺灣與中歐國家加強關係

目前臺灣只和15個國家擁有邦交,其中包含歐洲唯一的外交夥伴梵諦岡。不過,臺灣與中歐國家近日因疫苗外交而加強聯繫。2021年6月,立陶宛宣佈捐贈2萬劑疫苗給臺灣;同年7月,斯洛伐克宣佈捐贈臺灣1萬劑疫苗,而捷克則贈送3萬劑疫苗

不只疫苗在臺灣受到歡迎,印有立陶宛國旗與臺灣黑熊的口罩,也在臺灣各便利商店熱銷;與此同時,感謝美國與日本捐贈疫苗的旗幟,也在臺灣商店隨處可見。

過去數年,北京加強對臺灣邦交國外交壓力,要求他們斷絕與臺灣關係,轉投大陸懷抱。在此之前,馬英九政府選擇外交休兵,避免兩岸持續互挖外交盟友。

國民黨批評,蔡政府未能與臺灣長期友邦保持外交關係。也因此,蔡英文將國外開設辦事處,定位爲外交成就,這還抱括2020年2月於索馬利蘭設立臺灣代表處。

不過,儘管蔡政府將設立新代表處界定爲外交突破,足以扭轉檯灣在國際社會遭邊緣化的趨勢;但國民黨抨擊蔡政府在維持外交盟邦的努力不夠,更不滿蔡政府試圖將未經測試的國產疫苗強推給外交友邦。

※在歐盟發酵

事實上,立陶宛與臺灣關係更重要的是在歐盟發酵。立陶宛事件是歐盟自1993年成立以來,中國大陸首次召回派駐往歐盟成員國的大使。這起大使召回風波緊接在歐盟批評北京人權後發生,讓北京與歐盟的關係尷尬異常。

大陸官媒抨擊,歐盟在這場外交爭議中過度偏袒立陶宛;但實際上,歐盟內部對於該對北京採取何種態度也存在着分歧。歐盟的矛盾從今年稍早陷入困境的《全面投資協定》(CAI)便可看出端倪。一方面推動CAI可能讓歐盟與拜登政府關係緊繃,但CAI最初推動立法的腳步就已停滯不前。

報導認爲,中歐國家與臺灣強化關係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透過散發出的外交訊號,說明中歐國家對美中角力抱持着何種立場。換言之,立陶宛、斯洛伐克等國正透過支持臺灣,間接表明願與支持臺灣的西方國家結盟,例如美國。

其次,臺灣與中歐國家的貿易關係也是立陶宛等國願意捨棄大陸,支持臺北的原因之一,如捷克是2019年臺商投資的第四大目的地。對斯洛伐克與立陶宛等中歐國家來說,與臺灣加強貿易連結能獲得經濟利益,或許這是使其拍板與臺灣建立更穩固關係的原因之一。

文章總結,考量到立陶宛開出第一槍,可能讓其他中歐國家仿效,進而加強與臺灣關係;這或許能解釋爲何北京會對立陶宛祭出外交與經濟報復,就是爲了嚇阻這種趨勢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