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準總理”:想讓中國大使回來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11月5日報道,近日立陶宛“準總理”帕盧茨卡斯說,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爲名設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

據報道,立陶宛反對黨社會民主黨10月27日在議會選舉中勝出。該黨總理候選人帕盧茨卡斯日前指出,立陶宛允許以“臺灣”爲名設立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不過他未明確表達若北京要求,是否要求其更名。

圖爲立陶宛“準總理”帕盧茨卡斯

此前據《波羅的海時報》報道,帕盧茨卡斯表示,他領導的政府將尋求恢復與中國的全面外交關係。當被問及立陶宛是否會尋求其駐中國大使和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的迴歸時,帕盧茨卡斯說:“絕對是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021年11月19日就立陶宛批准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發表談話指出,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批准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此舉在世界上製造“一中一臺”,公然違背一箇中國原則,背棄立方在兩國建交公報中的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性質極爲惡劣。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立方負責。

發言人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我們要求立方立即糾正錯誤決定。我們也正告臺灣當局,妄圖挾洋謀“獨”是打錯了算盤,註定逃脫不了失敗的下場。

延伸閱讀

立陶宛“準總理”談“臺灣代表處”:重大外交錯誤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11月5日報道,近日立陶宛“準總理”帕盧茨卡斯說,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爲名設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

據報道,立陶宛反對黨社會民主黨10月27日在議會選舉中勝出。該黨總理候選人帕盧茨卡斯日前指出,立陶宛允許以“臺灣”爲名設立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不過他未明確表達若北京要求,是否要求其更名。

此前據《波羅的海時報》報道,帕盧茨卡斯表示,他領導的政府將尋求恢復與中國的全面外交關係。當被問及立陶宛是否會尋求其駐中國大使和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的迴歸時,帕盧茨卡斯說:“絕對是的。”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電視臺發言,視頻截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021年11月19日就立陶宛批准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發表談話指出,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批准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此舉在世界上製造“一中一臺”,公然違背一箇中國原則,背棄立方在兩國建交公報中的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性質極爲惡劣。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立方負責。

發言人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我們要求立方立即糾正錯誤決定。我們也正告臺灣當局,妄圖挾洋謀“獨”是打錯了算盤,註定逃脫不了失敗的下場。

歐盟對華投資審查計劃遭多國反對 只有立陶宛完全支持

據香港《南華早報》7月29日報道,布魯塞爾的對華投資審查計劃遭到了歐盟的企業和成員國政府的抵制,這讓外界懷疑該政策能否最終實行。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在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的一份書面文件中表示,歐盟委員會的計劃將“對企業決策和國際投資流動構成重大幹預”。德國公司通過利用外國直接投資(FDI)在全球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這些投資“加強了德國經濟,保障了就業,促進了繁榮”,因此BDI“拒絕任何控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新機制”。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歐洲分支機構SEMI Europe在一份意見書中寫道,歐盟對歐洲公司對外投資實行控制,“不是實現經濟安全的正確政策途徑”。

歐洲最大的企業遊說團體歐洲企業組織協會(Business Europe)表示,它對“任何非制裁引起的對外投資限制”持謹慎態度。歐盟對外國投資的審查可能存在“寒蟬效應”, 儘管沒有明令禁止,但該計劃可能阻嚇歐洲企業在全球運營和投資,對研究和創新產生重大影響。

《南華早報》稱,荷蘭和瑞典的組織也對這項不受歡迎的提案表示懷疑。據外交消息人士透露,歐盟27個成員國中,只有立陶宛一個國家表示完全支持布魯塞爾審查對外投資的計劃。

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是歐盟“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中的一項。距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這一計劃已過去了一年多,期間關於該計劃的細節不斷流出。

去年3月,馮德萊恩首次提出對華關注“去風險”而非“脫鉤”。三個月後,歐盟委員會出臺“歐洲經濟安全戰略”(EESP),該戰略被認爲是歐盟對華“去風險”路線的政策化“草圖”,但當時EESP就遭到了一些成員國和私營企業的反對。

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提出5項新舉措:修訂外國直接投資(FDI)審查規定,要求所有歐盟國家審查外國投資;規範對外投資,要求成員國審查私營企業的海外投資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對影響歐盟安全的軍民兩用技術進行統一出口管制;加強支持具有軍民兩用潛力的技術研發;加強歐盟和國家層面的科研安全。量子技術、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的投資都是歐盟將加強審覈的領域。國際輿論認爲,在成員國和私營部門的壓力下,歐盟此次發佈的計劃較預期有所“縮水”。

馮德萊恩講話畫面

馮德萊恩本月成功連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在此之前,她在一份宣言中再次強調了審查投資的決心——“我們將完成對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框架的初步評估,建立一個合適的出口管制方法,並解決對外投資的風險”。

《南華早報》指出,歐盟審覈外國投資的計劃背後有美國的身影,美國去年就推出了類似的針對中國的審覈機制,以阻止資本流入中國一些行業。而儘管歐盟在計劃中沒有提及中國,但其將“可靠的合作伙伴”與“令人擔憂的國家”進行了對比,多數外媒都認爲歐盟此舉意在中國。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地緣經濟學專家托比亞斯·蓋爾克(Tobias Gehrke)表示,馮德萊恩落實這一計劃的最佳機會是與美國達成“政治交易”,“顯然,內部沒有強烈的興趣推動這一進程”。

《南華早報》報道稱,52個參加討論會的與會者中只有3人是國家政府部門的代表,其中兩個國家的代表表示,他們在關於對外投資會造成技術泄露這一點上存在“知識差距”。此外,歐盟成員國將出口和投資控制視爲各成員國自己的決定,一名歐盟外交官告訴英國路透社,“這是一個燙手山芋,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推進,執行起來會很困難”。

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Dombrovskis)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對“可能威脅安全或公共秩序”過於寬泛的定義可能導致太多非風險交易需要審查。過多的審查無疑會推高審查成本。

中國外交部此前回應指出,希望歐盟遵守自由貿易、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等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避免出臺逆全球化、泛安全化的政策舉措。這事關歐盟在國際經貿領域的形象,更事關中國等各國企業對歐洲營商環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