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給我兩分鐘,就給你全世界?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文/李偉文 記得多年前有個著名的電視女主播主持一個新聞性的節目,開始就是這響亮的宣言「你給我三十分鐘,我給你世界。」這句話也成爲當年的流行語。可是當時代來到訊息爆炸行動裝置盛行的現在,想怕已經沒有多少人有耐心乖乖聽你講30分鐘的話。微博規定一則訊息不能超過140個字,即便影片也最好能在捷運站與站之間2分鐘播完,否則就會被食指輕快地滑走。行色匆匆的現代人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了解事情爲什麼這樣,前因後果是如何,對我們有哪些影響?沒有人願意聽你講長篇大論,只問你支持或反對?立場是什麼?現代也是個視覺圖像當道的時代,有人說有圖有真相,更有人說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但是在這個多面向的時代,我們卻忘了即便親眼目睹卻不見得是事情的真相。兩千多年前孔子親眼撞見顏回煮完飯偷吃,差一點就誤會了這個他最喜賞的弟子,何況我們充滿偏見慾望的凡夫俗子

▲簡化的資訊,反而矇蔽了真實世界複雜性。(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當然,網路訊息的簡潔直白,雖然少了很多隱喻反諷的書寫樂趣,但是也避免了拐彎抹角弔書袋的迂腐文字。我們同意愛因斯坦說的,假如你不能用簡單的話描述一件事,往往是我們沒有真正把它搞懂,但是他也提醒我們,要儘量簡單,但是不能簡化。是的,要簡單,但是不能簡化。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尤其社會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選擇的標準會隨着看重的是現在或未來,以及當下擁有的資源條件而不同,甚至因爲看重的價值,對未來的想像…等等不同因素考量,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很少有皆大歡喜,沒有缺點政策。當網路上用非黑即白,甚至淺顯明白到3歲小孩都懂的道理振振有詞的評論時,我們不是當事者,不瞭解事情背後還有許多考量與顧慮,許多沒被報導的事情,甚至是不是有些相關法律規定的限制,我們都不清楚,若只從片斷的表象去評斷,是危險的,也對當事者不公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與主觀的意識形態,也都有遠近親疏。自己人與不是自己人的不同人際關係,要就事論事、不受感情左右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些年我常提醒自己與孩子,不要隨意論斷一個人,要區分報導中的事實意見,並儘量找立場相反的媒體比較。這些自覺要實踐很不容易,卻是臺灣每一個公民必須嚴肅面對的新課題

作者李偉文,長期E關注環境教育牙醫作家。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