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聯創沈亞楠再創業,家裝產品化機會來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啓 北京報道

日前,智能住宅品牌Habit@ 棲息地宣佈完成天使輪、Pre-A輪融資,累計金額6.53億元。其中,Pre-A 輪由理想汽車領投,石頭科技、新北科創基金等投資方跟投。該輪融資將被用於智能住宅產品研發、數字設計系統研發以及全國交付基礎設施佈局。

棲息地創始人、CEO沈亞楠因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的身份此前被外界熟知。2015年,沈亞楠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一拍即合,成爲了理想汽車的2號員工。加入理想汽車之後,作爲總裁的沈亞楠負責公司整體商業策略以及業務運營,職責涵蓋銷售、售後服務、海外、供應鏈、製造、質量以及充電網絡等,除了研發和技術外,沈亞楠幾乎操盤理想汽車的全部業務。在理想汽車此前的五大高管中,李想、李鐵、沈亞楠是比較核心的創業三人組。

2022年12月9日,理想汽車宣佈沈亞楠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以及集團其他職務。經過半年時間的交接後,沈亞楠於2023年6月從理想汽車完全脫身,開始投入到新創業項目中。

在Habit@ 棲息宣佈本輪融資前,沈亞楠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他表示,“過去很多年,裝修類似於在中關村攢電腦,不具備規模效應,將家裝打造成爲產品,是這個行業最大的機會。”

以下是採訪內容整理:

21財經:從造車到裝修兩個行業跨度挺大,是什麼原因關注到裝修這個行業的?

沈亞楠:我的房子是2021年裝修的,結果非常不滿意,可能平時工作比較忙可能就算了。2022年初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小手術在家躺着,但在家待的時間越長看着家裡的裝修就越憤怒。理想汽車的使命是創造移動幸福的家,現在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讓消費者的體驗很好了,但相比每天只待一個小時的車,我們的家每天要待10小時,但是卻沒能有非常好的體驗。上一次裝修房子是在2007年,14年過去了裝修行業似乎沒有什麼變化。所以這次創業也是“創造幸福的家”的使命延續,重新出發的初衷沒有改變。

21財經:讓你不滿意的地方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沈亞楠:對於裝修,消費者無一例外地心懷不信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各種防坑攻略,在經歷一場裝修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誕生一個防坑專家。

這些不信任可以歸因爲4個不確定。第一,是效果不確定,裝修公司只給效果圖,不知道真實裝修後的細節,過程中買的材料也不清楚;第二,是預算不確定,沒有完整清晰的項目費用表,還有裝修公司會惡意增項;第三,是交付時間不確定。最後,是服務質量不確定,裝完的房子沒有保質期、維護期,品質取決於你的工頭人品。

21財經:給消費者帶來這些痛點的原因是什麼?

沈亞楠:家裝行業目前缺乏規模效應,處在“大行業小公司”的狀態。類似過去在中關村攢電腦,咱們去海龍大廈,小哥讓你購買CPU、機箱、硬盤主板等,挑完了,他們給你直接攢起來,組裝完畢,一臺電腦就完成了。

如今買電腦都是整機購買,已經完全實現規模效應,但家裝行業規模效應還沒有實現,就像是傳統的裁縫行業裝修公司很接近於裁縫,將已經成熟的材料,像櫃子、地板、輔材、瓷磚等拼在一起。在服裝製造業還沒有產品化之前,完全無法解決規模效應的問題。

21財經:所以產品化是你看到家裝行業的機會?

沈亞楠:對,和買電腦一樣,將裝修打造成爲產品,是這個行業最大的機會。只有賣產品才能獲得規模效應,才能進一步去做品牌。如果是攢電腦式的裝修,最後的產品是由設計師和工長交付的,他們的自由度很高,確實沒法保證用戶體驗。

棲息地真正想實現的,是家裝行業的攢電腦到筆記本電腦的迭代。也就是說,將海龍大廈攢電腦的鬆散商業模式,升級爲更類似於購買筆記本電腦,具備一站式選品、售後、有良好服務體驗的商業模式。

參考美國市場,家裝是以零售業態存在的,但本質上也是產品公司。比如美國裝修零售商The Home Depot,看似是個零售公司,其實賣的東西一大半都是他自己的產品,是一個產品公司。The Home Depot佔有美國家居零售市場的28%,最新市值爲3300億美元。

21財經:怎樣能讓家裝產品化?

沈亞楠:做產品有最重要的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創造價值;第二個方面,價值傳遞;第三個方面,價值交付。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創造,所有的事都要回歸到消費者的利益。當一個房子需要更多的設備和功能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就需要集成化和高密度的設計,就需要有研發的助力。

在北京,棲息地集結了戶型、智能、設計和數字化等研發中心,共同推動智能住宅產品的創新。家的每一部分——從設計到裝修,從家電到智能設備——都應和諧統一,不再孤立看待每一個功能,而是將居住體驗作爲產品研發的核心。

人們對於居住環境的改善會有諸多需求,比如在家庭設備和功能需求方面,需要加裝新風系統、加溼器、軟水系統等。再比如,消費者對家庭生活場景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需要家庭影院、智能廚房等。實現這些目標,最好有一套簡約的操作系統。棲息地通過便捷的交互方式來聯動控制:通過自研五合一面板,實現燈光、新風、空調、地暖和窗簾的五合一智控;同時,室內溫度、溼度、PM2.5、PM10、CO₂等五項數據可以一屏顯示;面板還可以和棲息地App實現數據同步。

另外在裝修過程中,消費者需要與各種中間商進行交易,其中一部分費用用於購買中間商在產品選擇、推薦和銷售過程中提供的服務。且消費者經常是在缺乏完整方案和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做選擇,採購中可能產生一些不夠理性的費用。當消費者購買完整產品的時候,中間商就減少了,成本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得到的產品也會是高品質的。

21財經:現在房地產行業處在低迷期,家裝行業是否會受到影響?

沈亞楠:之前中國房子是投資品。假如你有1000 萬,大概率會用990萬買房子,剩下10萬塊錢裝修。因爲你預期房子會漲價,持有一段時間就會賣掉,所以不會花費很大去裝修。但現在房子從投資屬性變回了居住屬性。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城區的新房已經很少了,這時候很多人開始想改善居住體驗,未來長一段時間中國城市核心區居民的居住改善就是二次裝修。

一次裝修到二次裝修間隔10年到15 年,以北京爲例,目前有900萬套房子,15年裝一次,理論上每年應該有60萬套房子裝修。但北京實際上每年只有20萬套在裝修,每年的裝修率不超過3%。現在,整個市場的需求是堰塞湖狀態,而且面積越來越大,基本就要到頂了。

21財經:棲息地的目標客戶羣體是哪些?

沈亞楠:我們服務的第一批客戶,是中國核心城市的家庭。中國城市家庭,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三房兩衛是最主流的戶型,這也是很多人的終極住宅。面向的市場和造車時是差不多的,年收入35萬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這樣的家庭在中國有3500萬左右,假設每年有7%的家庭裝修房子,算下來有200多萬戶家庭。

21財經:對於家裝行業未來的發展,如何看待的?

沈亞楠:裝修改善不是這件事的終局,只是這件事的前奏。有了居住屬性之後會延伸出智能屬性,因爲大家的共識是下一代的智能生態是基於空間的自然交互。目前來看,三維空間的交互無非三種終端,一種是移動的三維空間——車;第二種是虛擬的三維智能終端——Apple Vision Pro爲代表;第三種是人們交互時間最長,也是最重要的終端——家。但單個的音箱、空調、電視並不能算智能終端,而是應該把家整體當做一個完整的智能終端。

21財經:相比起造車,這次的創業有哪些挑戰?

沈亞楠:剛開始覺得家裝肯定會比造車難度低很多。從零件數量上來看,一輛車大約17000個零部件來整合,而裝修房子,2000多個零部件就很可以了。

但實際上真正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發現會比想象中更難一些。因爲汽車產業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整個產業鏈已經十分完善了,所以當你提出一個需求基本都能得到很好的實現;另一方面過去幾十年,汽車行業培養出了非常多的研發、製造方面的人才。但是家裝行業不一樣,供應鏈基礎不好,需要自研以及與外部供應商的合作聯合研發。從人才上來看,大部分設計師你讓他爲一套房子做設計沒問題,但是能把方案抽象成能適配到每個家庭的方案的人才並不多。

21財經:第二次創業,心理上有什麼變化?

沈亞楠:理想汽車是我第一次創業,從李想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公司從0到1怎麼去管理,怎麼定義產品策略等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但做重要的還是心力的提升。在理想的創業過程中覺得一路都是走獨木橋,每個星期都覺得公司要倒閉了,但是總能一次又一次扛過去。現在創業每天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到那時有過之前的創業經歷,知道創業天塌下來是每天都發生的事兒,也不會太過於焦慮了。如果沒有理想汽車的創業,這次創業絕對不是現在這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