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重磅發聲!股市走牛不僅無法促進消費,甚至抑制消費...

近兩年A股持續陰跌,在A股下跌之下,市場形成一大共識,那就是“股市上漲能夠促消費”。對此觀點,李迅雷通過詳實的數據進行了駁斥,他認爲,股市走牛不僅不會促進消費,反而可能不利於消費。

1)股票全面參與,但財富集中50萬以上股民甚至最有錢的那3%的人中。在A股中,股民和基民基本屬於全面參與股市,但是在股市倉位比重中非常少,50萬以內股民持股總市值只有0.74%,公募(代表散戶)持倉也只有6.18%;但是上交所財富佔比最高的前3%的投資者就要佔到個人投資者持有總市值的60%以上。

2)就整個居民家庭來看,權益資產佔比只有2%,遠低於外圍國家,農民權益佔比更少。所以,股市波動對於14億億人口絕大部分家庭來說影響很小。

3)風險類金融資產的主要持有人與消費主體不屬於同一類人,股市好轉對全國總消費的拉動也就無從談起;

2)不僅不能促進消費可能還抑制了消費:少數人賺錢,大部分人虧錢的格局一直沒有改變;更加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借道股市走牛來促消費的想法是完全不現實的。

他表示,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只有經濟強股市才能強,不能奢望通過股市走強來促消費,或者讓股市來擔當推動經濟增長的重任。促消費從根本上講還是要長期通過增加財政在民生領域的支出和堅持不懈推動財稅體制改革等舉措,來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

金石雜談通讀全文,將核心意思總結並轉發如下:

1)A股個人投資者規模不大且分化嚴重。國內A股市場究竟有多少個人投資者?未有確切數據。目前個人投資者數量估計在2.2億人左右,佔中國總人口數量的15.6%;截至2024年6月末,基民數量達到了7.59億‌,規模較爲龐大。

規模很大是嗎?來看看持倉情況: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爲7.3%,人均持倉市值不到7000元,中位數則更低;2023年末,上交所的個人投資者中賬戶50萬元以下佔80%,只持有了3.2%總市值的股票;同時,賬戶300萬元以上的個人投資者賬戶數只佔3%,卻持有了14.5%市值的股票;而佔個人投資者數量比重只有0.74%的賬戶1000萬元以上的,持有11.3%總市值的股票。

首席什麼意思呢?A股市場的投資者分層結構,比我國居民財富結構還兩極分化。上交所財富佔比最高的前3%的投資者就要佔到個人投資者持有總市值的60%以上。這就意味着,股市波動對其賬戶股票和現金市值在50萬元以上、即佔個人投資者總數20%的羣體的絕對財富影響較大,對於廣大的底層來說幾乎沒有影響。

2)權益資產佔我國居民家庭的權重較低。看人數,2.2億股民,至少6.6億家庭;加上近8億公募,基本上算全民參與了。李迅雷引述《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一文結論:

該文指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其中以實物資產爲主,戶均253.0萬元,佔家庭總資產的八成。金融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佔比僅兩成。而股票加上基金在金融資產中也只佔10%,考慮基金中權益型較少,股票在我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中的佔比不足2%。農村居民家庭資產中佔比應更低。

比較全球主要經濟體居民家庭的資產結構,發現美國居民家庭的資產配置中,股票約佔30%,澳大利亞約爲15%,中國臺灣約爲18%;但日本和英國等國也不高,在7-8%之間,但也比我國要高。

以上分別從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權益資產的佔比低及股票市場個人投資者的財富結構分化嚴重這兩個維度來印證股市波動相對於中國14.1億人口中絕大部分家庭而言的財富或收入影響很小。

3)社零與股市波動似無相關性。邏輯上:股市賺錢了,消費就更有底氣,促進消費升級;反之,股市虧錢了,就得節衣縮食。但是,李迅雷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與滬深300之間構成散點圖,發現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但是大家普遍認爲股市上漲可以促進消費,李迅雷認爲是因爲樣本不夠大。民間經常對股市的一種說法是一賺二平七虧,既然70%虧損,爲何21年之前消費一直升級呢?因爲我國居民家庭的資產構成中60%左右是房地產,而房地產從2000年至2021年經歷了20多年的長週期上行。

2021年下半年以後,房地產開啓了長週期的下行期,這就可以解釋爲何目前很多經濟指標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同樣,股市也是如此,21年開始股市連跌三年,從這個角度看,A股並沒有出現市場失靈現象。而且,房地產下行對國內20多個行業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對地方政府的債務狀況的影響更大。

由於消費的主體是中低收入羣體,而中低收入羣體要佔人口比重的60%。金融資產的主要持有人是佔總人口比重40%的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羣體。高資產、高學歷家庭參與風險金融市場的意願更強,反之亦然。因此,風險類金融資產(如股票)的主要持有人與消費主體不屬於同一類人。股市好轉對全國總消費的拉動也就無從談起。

4)A股對收入再分配的效應或更不利於促消費。李迅雷表示,在低通脹的背景下,A股的股息率水平確實有吸引力。通過估算,個人投資者獲得2620-3277億元稅後分紅淨收益。

從分紅派息的角度看,目前A股市場的投資者還是可以獲得正收益。但爲何總是虧錢的投資者比賺錢的多呢?關鍵還是在A股整體估值水平不斷下移和個人投資者頻繁交易上。

李迅雷計算出近三年滬深300年化換手率高達296%,遠高於標普、納指的150%左右。他表示,過於頻繁的交易、認知水平差異和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價差收入爲負的根本原因。貪婪與恐懼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點,過頻的交易往往促成追漲殺跌。

他將股民分爲四組,0-50萬元這組賬戶佔比85%,以2015年6月至12月的泡沫破裂舉例,財富總量後85%的個人投資者因採取主動型投資策略損失了2500億元,而財富總量前0.5%的個人投資者則賺取了2540億元。也就是說,85%的股民的錢被1000萬以上賬戶0.5%的股民賺走了。他表示,2015年那段異常波動雖是特殊例子,但少數人賺錢,大部分人虧錢的格局一直沒有改變。

儘管從監管層到普通投資者都希望股市走強能給大家增加財產性收入,而且在立法、監管等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但A股市場作爲新興市場,市場參與者的認知水平和投資水平差異很大,上市公司的整體治理水平也有待提高。故期望股市上漲來讓廣大投資大衆的財產性收入普遍增加只是美好的願望,理想與現實差距甚大。

他表示,更加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借道股市走牛來促消費的想法是完全不現實的。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只有經濟強股市才能強,不能奢望通過股市走強來促消費,或者讓股市來擔當推動經濟增長的重任。促消費從根本上講還是要長期通過增加財政在民生領域的支出和堅持不懈推動財稅體制改革等舉措,來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

本文內容綜合自李迅雷金融與投資